黑喉噪鹛(学名:Garrulax chinensis):共有5个亚种,体长23-29厘米,属中型鸟类。额基、眼先、眼周以及颏和喉黑色,额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其余上下体羽多为橄榄灰沾绿至棕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地。
基本信息
黑喉噪鹛雌雄羽色相似。额基、眼先、眼周、颊、颏和喉概为绒黑色,额基黑斑上面紧接一白斑,其后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外眼后有一大块白斑(除海南亚种),颈侧橄榄灰色或棕褐色。背、肩等其余上体指名亚种橄榄灰沾绿,滇西亚种橄榄褐色沾棕,海南亚种后颈至上背棕褐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灰色或银灰色,内侧飞羽与背同色。尾暗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色端斑,越往外侧尾羽黑色端斑越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具不明显的暗色横斑(除海南亚种外)。胸橄榄灰色或橄榄灰褐色,往后转为橄榄褐色,海南亚种胸棕褐色。
虹膜棕红或洋红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角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0-99克,♀82-92克;体长♂225-290毫米,♀236-278毫米;嘴峰♂21.5-25毫米,♀21.6-24毫米;翅♂108-118毫米,♀103-120毫米;尾♂116-135毫米,♀108-118毫米;跗蹠♂38-43毫米,♀37-44毫米(滇南亚种)。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栖于竹林密丛及半常绿林中的浓密灌丛。
迁徙:留鸟。
习性: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多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群间个体通过叫声保持联系,社群行为极强,当被冲散后很快又通过叫声聚集在一起。鸟群中如有一只被打伤,其余鸟并不马上逃走,如受伤鸟被捉住发出惊叫,其他鸟似有前来抢救之势。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除在树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跃活动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来跳去,一面扇动着两翅,一面点头,跳一会,又起劲鸣叫,尤其是早晚和早春,这种活动较为频繁。如发现人或突然受到惊扰,有时也飞走,飞行笨拙费力,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
食性: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
叫声:鸣叫声响亮清晰,圆润悦耳,其声似“滴卟- ,滴卟- ”。黑喉噪鹛因叫声响亮动听,俗称“山呼鸟”,常被作为观赏鸟饲养。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中国(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香港和广西南部。)。
黑喉噪鹛分布图
黑喉噪鹛在海南岛的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3-6月,第二窝在7-8月。营巢于林下茂密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巢离地一般不高。巢呈浅杯状,主要由草根,树叶、藤葛等构成,内垫有细嫩草根,结构较为疏松。巢的大小为外径16厘米,内径8.1厘米,高8.2厘米,深5.4厘米。每窝产卵3-5枚,通常为4枚,卵白色,大小为28.8毫米×20.4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黑喉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是著名的笼养鸟之一,政府和环境保护者提倡应控制猎取,注意保护。
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
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
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谁知声㗲㗲,亦自意重重。
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
白领凤鹛是画眉科的一类动物。体长15-18厘米。头顶和羽冠土褐色,具白色眼圈,眼先黑色,枕白色,…
红翅薮鹛是噪眉科、薮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头顶灰褐色,头侧和颈侧赤红色,上体橄榄褐色,…
棕臀凤鹛,拉丁学名Yuhina occipitalis,脊索动物门,…
红头穗鹛是雀形目画眉科伪穗鹛属鸟类。成鸟额至头顶或至枕部为棕红色;额基和眼先淡灰黄色;眼圈隐隐泛黄白色;颊和耳羽灰黄色缀有橄榄褐色;其余上体连同翼和尾的表面为橄榄绿褐色;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外缘沾茶黄色;下体颏、喉和胸浅灰黄色,具细黑羽干纹;腹和尾下覆羽橄榄褐绿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淡灰黄色;虹膜棕红色;上喙角褐色,下喙暗黄色;脚黄褐色。红头穗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秦岭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结小群或与棕颈钩嘴鹛等其他鸟类混群,在林下灌丛间来回跳跃穿梭。主食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等昆虫,偶食少量植物种实。繁殖期在4-7月,营巢于茂密灌草丛或竹丛中。窝卵数4-5枚,卵白色且具棕斑,雏鸟晚成;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共同育雏。红头穗鹛为食虫益鸟,被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
条纹噪鹛是画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8-32厘米。头具短的羽冠,上体栗褐色,飞羽外翻蓝灰色。…
大噪鹛:中型鸟类,体长32-36厘米。额至头顶黑褐色,背栗褐色满杂以白色斑点,…
赤尾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头顶至后颈红棕色,两翅和尾鲜红色,眼先、眉纹、颊、颏和喉黑色,…
灰翅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额黑色,头顶黑或灰色,眼先、脸白色。上体橄榄褐至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