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矮牡丹

矮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var. spontanea)为牡丹的一个变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叶背面和叶轴均生短柔毛,顶生小叶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4-6厘米,宽3.5-4.5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再浅裂。

矮牡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药用和观赏价值。矮牡丹作为栽培牡丹的原始种之一,在分类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牡丹品种选育的重要遗传资源。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矮牡丹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毛茛目

科:

毛茛科

属:

芍药属

种:

牡丹

亚种:

矮牡丹

分布区域:

山西、陕西

形态特征

矮牡丹 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长环境

矮牡丹属喜光植物,水分和光照条件是影响矮牡丹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矮牡丹多分布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透光率越低,光照不足,加之土壤瘠薄,水分供应不足,生长发育缓慢,地上茎年均生长不足10cm,导致种群更新困难,种群密度下降。这种异向演替可能是矮牡丹种群濒危的原因之一。

野外观察发现,矮牡丹开花数量少,传粉能力差,特别是居群间传粉不足。矮牡丹生殖周期不稳定,近交衰退、有性繁殖能力差。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产陕西延安。生山坡疏林中。

矮牡丹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的山区,先后在山西省吕梁山南端的稷山县西社镇马家沟、永济县水峪口,陕西省华阴县二仙桥的华山、铜川北郊的黄龙山、延安市西南的万花山 ,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太行山区的黄背角发现了矮牡丹野生种群。矮牡丹分布区域内的生境条件很相似。


主要价值

为珍贵的物种资源。根皮供药用,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相似种区分

与牡丹的区别:叶背面和叶轴均生短柔毛,顶生小叶宽卵圆形或近圆形,长4-6厘米,宽3.5-4.5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再浅裂。

矮牡丹和紫斑牡丹区别在于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近圆形,3深裂至中部,裂片再浅裂,下面与连同叶轴、叶柄均被短柔毛,小叶柄长1—1.5厘米;花通常单瓣,黄色、紫色、红色或白色,内面基部无紫色斑块 。

查看全部

繁殖方法

矮牡丹的自然繁殖能力不强,属于兼性营养繁殖类型,种子繁殖能力很弱。主要依靠根状茎和根出条繁殖。矮牡丹根系主要分布在15-25cm的土壤表层中,在适宜条件下,尤其在母株地上部分受损伤时容易产生根出条,形成新的植株。此外,在根颈部位形成横向地下茎,也是矮牡丹常见的繁殖方式。矮牡丹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主要以根出条和根状茎进行繁殖,并以此更新和扩展,新生小植株大都集中在母体周围,形成无性系集群分布的特征 。矮牡丹无性系分株种群年龄结构可明显分为强增长型、平缓增长型、稳定适应型和波动型,反映在该生境下无性系分株种群的历史、生长潜力。在矮牡丹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发生时间和发生方式的不同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单株生长发育的表现不同,出现种群个体高度上的差异,且植株高度与年龄和生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


植物保护

【保护价值】:因它可能是栽培牡丹的原植物,为珍贵的物种资源。因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现已处于濒危境地。

【保护措施】:1979年延安市设立了花园屯植物管理处,对矮牡丹进行重点保护。其他产地也应采取保护措施,严禁采掘,积极繁殖

查看全部

毛茛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