鯮(学名: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属鲤科鯮属,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南各水系有分布。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以及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
基本信息

过度捕捞是造成鯮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上江湖阻隔导致其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活、肥育;另外,各大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影响较大,因此食物短缺也是本种显著减少的原因。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易危。

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尾柄粗壮。背缘平直,腹部圆。头长而尖,前部略呈管状,后部侧扁。吻长,似鸭嘴,吻长为眼径的2.2~2.8倍。口端位,口斜裂。上颌骨伸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眼间宽而平,约为眼径的2倍,眼后有透明的脂肪体。鳃盖膜于峡部相连。鳞小而薄。侧线略呈弧形,向后延伸至尾鳍基。
背鳍短小,位置极后;臀鳍起点与背鳍末端相对;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下叶长。鳔2室,后室长约为前室2倍余。肠短,短于体长。腹膜灰黑色。体背深灰,体侧及腹面银白,背鳍灰黄,其他鳍及尾鳍下叶红色。

鯮为大型经济鱼类,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水体的开阔水面。30厘米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具有江湖半洄游习性。雄性4冬龄、雌性5冬龄达性成熟。生殖期为4~7月,成熟亲鱼上溯至江河水流较急的场所进行繁殖,产浮性卵。性凶猛,幼鱼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鱼阶段食枝角类和鱼苗;成鱼转为食鱼类,常以其管筒状的长吻在石缝或水草丛中觅食小型鱼类。最大体重可达50余千克,天然产量不高。

鯮鱼生长速度极快,每龄鱼增长率为1-2公斤,尤以5冬龄鱼生长更加迅速。最大个体可重达50公斤以上,为大型的凶猛性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及鳡鱼。因它自鱼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鱼苗,对青鱼、草鱼、鲢、鳙等四大家鱼为害颇大,因而被养殖业列为必须清除的对象。鯮的肉质细嫩、少刺,加之个体较大,为上等食用鱼品。其肉入药鲜用,有益筋骨、和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宜常服用。
【异名】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
【来源】为鲤科动物鯮鱼的肉。
【动物形态】鯮鱼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
头前半部细长,稍成管状,吻端平扁似鸭嘴形。
口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达眼前缘之下。
眼中等大,距吻端较近,向两侧面突出,两颊很宽,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2.5倍。
下咽齿1行,细长。
鳞细小,侧线向腹面微弯;侧线鳞140~170。
背鳍Ⅲ8,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
臀鳍Ⅲ9~11。
尾鳍分叉很深,下叶梢长于上叶。
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
为江河中大型的凶猛鱼类。
生活于水的中下层,主要以鱼类为食。
有江湖洄游习性。
产卵期4~7月。
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性味】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鯮鱼的功效】《食疗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脾胃。







龙凤锦鲤是鲤科鲤属动物。龙凤锦鲤属于温带性的淡水鱼,适温范围8-30℃。龙凤锦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白条鱼是鲤形目鲤科䱗属鱼类,又名白鲦子、白鲦、青鳞子等,一种小型鱼类。白条鱼鱼体延长而侧扁,…




海南红鲌,学名:Erythroculter pseudobrevicauda ,为鲤科红鲌属的一种…




仅见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泸沽湖内。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主食水草和藻类。6-8月在沙砾湖滩上掘坑产卵,…




鳡鱼,音:gǎn,又名“黄钻”、“竿鱼”,古代称贤鳏鱼,属鱼纲鲤科,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




马口鱼是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的鱼类,别名大口扒、红车公、桃花鱼。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




鲫是鲤科、鲫属鱼类,体长46.9-255毫米。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




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鲤科鲌属的一种鱼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