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林莺(学名:Sylvia curruca):体长10-13厘米,是一种类体型略小的莺鸟。喉白,上体灰褐或沙褐色,头顶较灰,贯眼纹黑褐或暗褐色。下体污白。耳羽深黑灰,胸侧及两胁沾皮黄色、褐色或淡粉红色。外侧尾羽羽缘白色。似沙白喉林莺但体羽色较深,脚色较深且嘴较大。
栖息环境较广,从山麓的农作区到森林林缘及仅有疏树生长的灌丛草坡,平原、湖泊、河流、苇塘、戈壁、荒漠等地灌丛草丛中,裸露多石山丘,荒漠沙丘中。有时亦出现在居民区附近的树丛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食物主要为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所食的昆虫以鞘翅目为最多。
分布于欧亚大陆,北至北极圈、俄罗斯、蒙古、小亚细亚、中亚,越冬于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白喉林莺上体概呈沙褐色;头顶的颜色多变,有的与背同色,有的稍沾灰色,有的呈灰色;头侧的色泽亦有不同,一般均与头顶同色;自嘴基穿过眼,向后伸展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或黑褐色;飞羽褐色,具淡砂褐色羽缘;尾羽几呈暗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狭缘;中央尾羽灰褐,羽轴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除内翈基部褐色外,余部及外翈全白色,羽端具白色楔状斑。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缀以淡粉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鲜黄色、褐色或内圈浅褐色,外圈乳黄色;嘴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呈黄绿色或灰铅色。
青海亚种头顶较灰,上体灰褐色,嘴和翅均较长,第2枚飞羽等于第6或第7枚。
新疆亚种上体砂褐色,头顶蓝灰;第2枚飞羽等于第7或第8枚,有时等于第6或第7枚。
大小量度:体重♂11.5-12.5g,♀12-14.8g;体长♂120-124mm,♀126mm;嘴峰♂8.5-9mm,♀9.5mm;翅♂61-68mm,♀62-65mm;尾♂54-61mm,♀54-63mm;跗蹠♂19-22mm,♀20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较广,从山麓的农作区,到森林林缘及仅有疏树生长的灌丛草坡,平原、湖泊、河流、苇塘、戈壁、荒漠等地灌丛草丛中,裸露多石山丘,荒漠沙丘中。有时亦出现在居民区附近的树丛灌丛中。
该物种的北方亚种在中国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繁殖,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不断地在灌木、树枝间飞上飞下,跳来跳去,有时亦到灌木间开阔地面上跳跃奔跑,啄食灌木根部和地面上的食物,整天很少休息,过着隐蔽生活,不易被发现。有时亦停息在树顶歇息片刻。
鸣声以细弱的颤鸣声开始,发展成尖厉刺耳的嘟音"chikka-chikka-chikka…”重复有序,叫声为沙哑的"titic”声及嘁喳声"tz-tz-tz-tz-zz-zz-zz-zz”。
食物主要为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所食的昆虫以鞘翅目为最多,包括金花虫及其它昆虫;次为鞘翅目幼虫,再次为蚂蚁。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喀麦隆、乍得、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欧洲区)、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也门。
旅鸟:冈比亚、冰岛、韩国、葡萄牙、索马里、美国。
新疆(北部青河、塔城、准噶尔盆地、西部喀什、阿克苏、天山、南部皮山、且末、中部吐鲁番、尉犁、东部罗布泊、若羌)、甘肃(兰州)、青海(柴达木盆地、贵南、尖扎)、北京(繁殖鸟、旅鸟)、宁夏(中卫)、陕西(定边、榆林、神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北北部(旅鸟)。
白喉林莺分布图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灌丛中,巢多置于灌木上茂密的枝叶间,距地高0.2-1.5米;在森林地区,有时距地高2米左右,借助于灌木茂密的枝叶的掩护,一般不易被发现。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叶编织而成,内层为更细的草茎、须根和柔软的植物纤维。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巢的大小为:巢外径8.5-13厘米,巢内径5-6厘米,巢高5-7.7厘米,巢深2-5厘米。每窝产4-6枚卵。卵灰白或乳白色,被有褐色或橄榄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17.2毫米×12-13.3毫米。雌鸟当产出4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天。雏鸟15天后离巢。
Sylvia curruca blythi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棕脸鹟莺:体长10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鸟。头栗色,具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下体白,…
金冠地莺:形态与灰腹地莺相似,上体橄榄绿,前额至头顶渲染亮金黄色;下体几乎纯暗石板灰色,…
强脚树莺是雀形目树莺科树莺属鸟类,又称山树莺。成鸟额至头顶红棕色,长眉纹淡皮黄色,贯眼纹黑褐色,…
栗头地莺:小型鸣禽。体长约10厘米。体型纤细,是中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喙细尖,…
黑顶林莺是雀形目莺科的鸟类,学名为Sylvia atricapilla。欧洲、西北非到中亚的常见种。…
黄腹鹟莺为鹟科鹟莺属的鸟类。属于体长11厘米而腹部黄色的莺。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前顶冠灰色,…
大苇莺:属小型鸟类,雌雄两性羽色相似。眉纹淡棕黄色;眼褐色;翅褐色具淡棕色的边缘;尾羽亦褐色,…
极北柳莺: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