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花冠皱盔犀鸟

花冠皱盔犀鸟(学名:Rhyticeros undulatus)雄鸟体长约105厘米,雌鸟较小。尾白,雄雌两性的背、两翼及腹部均为黑色,但雄鸟头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红的丝状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头颈黑,喉囊蓝色。

成对或小群飞于森林上空,鼓翼声沉重。鸣叫为一种重复的、粗短似犬吠的koe-guk叫声。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中国在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种群数量极为稀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花冠皱盔犀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犀鸟目

科:

犀鸟科

属:

拟皱盔犀鸟属

种:

花冠皱盔犀鸟

亚种:

亚种

命名人及年代:

保护级别:

易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栗色,并沿头顶中央向后延伸至枕部以后变宽,羽冠亦为栗色,其余头、头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白色,微沾皮黄色。后枕往后的整个后颈和体羽黑色,并富有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尤以后颈、肩和上背较明显。尾纯白色。喉囊皮肤亮黄色或橙黄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横带,通常横带在中部断裂。

雌鸟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亦具和雄鸟一样的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喉囊皮肤亮深蓝色,其上亦具一道黑色横带。

虹膜雄鸟橙红色至血红色,眼周裸露皮肤暗红至砖红色。雌鸟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象牙黄色,基部缀暗橙红色,雌鸟嘴亦为黄色。嘴缘有细锯齿状缺刻,上嘴基部有一较扁平的盔突,其上有6道皱褶隆起,形成“皱盔”。嘴基两侧各具数道斜形雕纹,脚绿色或石板黑色。

大小量度:嘴峰♂202~219毫米,♀178~198毫米;翅458~505毫米;尾300~330毫米;跗蹠60~70毫米。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花冠皱盔犀鸟 主要栖息于海拔400~150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在河流沿岸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较易见。


生活习性

习性: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叫声单调、沙哑、像狗叫,有时也能发出低沉的双音节声音。飞翔时显得较笨重,很远即能听见振翅声响。有时也进到村寨附近和果园中活动和觅食。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新加坡、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和巴厘岛)。

在中国出现于云南西部盈江县铜壁关乡下石梯和洪崩河一带,在云南西南部(腾冲)的乡村民房内发现雄鸟及雌鸟头。可能出现于西藏东南部。

花冠皱盔犀鸟分布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据在印度的研究,从2~6月均见有产卵的。营巢于树上,特别喜欢选择在丛生的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2~3枚,有时仅产1枚卵。卵为白色,有时沾染黄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24枚卵的测量为49.5~72.5毫米×38.0~47.1毫米,平均62.0毫米×43.2毫米。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注:犀鸟科,所有种)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一些区域较为常见。由于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分割,以及掠食范围的缩小,该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花冠皱盔犀鸟在云南被发现,最早还是从当地猎民家中看到2只头骨标本引起的,该鸟种群数量稀少与当地猎民大肆捕猎有关。据报道在印度,该鸟的种群数量也很稀少,其原因是当地群众大量捕杀并出售作药用。显然,加强管理,严禁捕杀对该鸟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全部

犀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