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钩藤(学名:Uncaria macrophylla Wall.)为茜草科,钩藤属大藤本植物,叶对生,近革质,叶片卵形或阔椭圆形,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叶脉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托叶卵形,头状花序单生叶腋,花序轴有稠密的毛,萼裂片线状长圆形,花冠裂片长圆形,柱头长圆形。小蒴果长有苍白色短柔毛,种子两端有白色膜质的翅,花期夏季。
国外分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有有分布;生长在次生林中,常攀援于林冠之上。喜温暖的气候,不耐寒冷。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
大叶钩藤在云南亦做中药钩藤使用。药源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味苦、徽涩,性凉。入水、风塔。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通气血之功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大藤本,嫩枝方柱形或略有棱角,疏被硬毛。叶对生,近革质,卵形或阔椭圆形,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圆、近心形或心形,长10-16厘米,宽6-12厘米,上面仅脉上有黄褐色毛,下面被稀疏至稠密的黄褐色硬毛,脉上毛更密;叶脉上面微凹陷,下面凸起,侧脉6-9对,脉腋有窝陷;叶柄长3-10毫米,无毛或疏被短柔毛;托叶卵形,深2裂达全长1/2或2/3,裂片狭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基部内面具粘液毛;头状花序单生叶腋,总花梗具一节,节上苞片长6毫米,或成简单聚伞状排列,
总花梗腋生,长3-7厘米;头状花序不计花冠直径15-20毫米,花序轴有稠密的毛,无小苞片;花梗长2-5毫米;花萼管漏斗状,长2-3毫米,被淡黄褐色绢状短柔毛,萼裂片线状长圆形,长3-4毫米,被短柔毛;花冠管长9-10毫米,外面被苍白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花柱长约6毫米,伸出冠管外,柱头长圆形。果序直径8-10厘米;小蒴果长约20毫米,有苍白色短柔毛,宿存萼裂片线形,星状辐射,果柄长12-18毫米;种子长6-8毫米(连翅),两端有白色膜质的翅,仅一端的翅2深裂。花期夏季。
分布于印度、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也有分布;生长在次生林中,常攀援于林冠之上。 大叶钩藤
大叶钩藤 采用漂浮育苗方式育苗。适宜的基质配方为泥炭土75%,珍珠岩12.5%,蛭石12.5%。播种时间为2月中旬左右。对棚室、育苗池、育苗穴盘等设施消毒灭菌后,按照种子:浮沙:烧砖灰=1:5:10的比例混合播种。穴播的播种量每穴控制在4-8粒。播种前2-3天注入池水,池水深5厘米左右,然后关闭棚室进行增温,温度控制在25-28℃,最高温度不超过32℃,播种到出苗期间湿度保持85%左右。池水要使用洁净的地下水或饮用水,pH值以6.5-6.8为宜,并用硫酸铜进行杀菌。
当苗有3对叶以后,每周对池水消毒1次,每2个月更换1次池水。施肥用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加水配成800倍液均匀注入水池中;同时用磷酸二氢钾1000倍液在早上或傍晚进行叶面追肥。复合肥每月追施1次,叶面肥每月追施2次。经炼苗后,幼苗长至高10-15厘米、茎粗2-5毫米时即可移栽。
大叶钩藤 大叶钩藤是一种耐干旱、耐贫瘠的植物,种植地坡度需小于45度,光照充足。可以选择荒山、荒坡、荒土、林边空地等区域作为大叶钩藤种植区,也可以选择疏林地、残次林地、果园边缘地和人工造林后的幼林地间种大叶钩藤,在种植前应割除地块上的杂草、灌丛。种植地海拔300-2000米,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场地。
种苗移栽前10-20天对种植地挖穴,行距2.5-3米、株距1.5-2米,穴径40-50厘米、穴深30-40厘米,打穴时表土、心土分开。每穴分层施入腐熟农家肥5公斤+45%复合肥0.25公斤。回填时先表土,后心土,并使土肥混合。
种苗选择健康、优质、根系发达的幼苗,每年3-5月或9-12月进行移栽。穴栽法,每穴栽1株,根据根幅大小挖穴,然后把苗直立放入穴中,扶正苗木,理伸根系,盖上细土。当填土至穴深1/2时,将苗木往上轻提,使苗木根系舒展,填至根颈部后用脚采紧、踏实,覆土稍高于原地面,浇透定根水。种植密度为167-200株/亩。
大叶钩藤 补植移栽:定植后15-20天进行田间巡查,发现死苗、缺苗时,应在阴天或雨后补植同龄种苗,浇足定根水。
水肥管理:种植后若遇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视干旱情况适量浇水。定植当年返青成活后,施尿素30克/株。第2年起,6-7月份结合中耕除草,在离主干20-30厘米处,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环形沟,于沟内施入有机肥(总养分≥8.0%、有机质≥70%)0.5-0.8公斤,然后填施肥沟并培土;11-12月份在离主干20-30厘米处,挖深度5-10厘米深的环形沟,并于沟内施入过硫酸钙(有效五氧化二磷≥12.0%)0.3-0.5公斤,然后填施肥沟并培土。
除草:视田间杂草危害情况人工除草3-6次,去除的杂草可填埋在大叶钩藤植株根部,或带出种植地块统一堆放。
修剪与摘花序:
移栽当年。植株长至高50厘米左右时,应及时摘心,以促进分枝和缩短节间距,防止徒长。
移栽后第2年。4-5月份在抽生的萌蘖中,选3-4个生长良好的作茎枝培养,其余的疏除。11-12月份结合采收,将植株茎枝截成50厘米左右的短截。
移栽3年后。当茎枝长到2米左右及时摘心。结合采收,留4-8个茎枝,并对茎枝留50厘米左右短截,保持植株呈丛状。除采种地外,及时摘除花序。
药源: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
性味:味苦、徽涩,性凉。入水、风塔。
功效: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通气血。
主治:“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贺接答泵”(头目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