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漠鵖

漠䳭(学名:Oenanthe deserti)是鹟科、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雄鸟上体沙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尾基部白色,眼纹白色,眉纹以下整个脸和头侧以及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白色。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颏、喉白色,脸和头侧亦不为黑色而呈暗棕褐色。特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漠䳭主要栖息于干旱荒漠平原、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也栖息于山地裸岩、岩石灌丛草地,甚至海拔4000-5000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地上快速奔跑觅食,有时亦站在石头上或灌木上注视着四周,当发现地面或空中有食物时,则急速飞去捕食。站立时常上下摆尾,有时身体也动。主要以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从大西洋海岸往东,到阿拉伯西北部、高加索南部、伊朗、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阿尔泰天山、喜马拉雅山地区、帕米尔、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往西到伊拉克、阿拉伯和非洲东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漠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鹟科

亚科:

鸫亚科

族:

䳭族

属:

䳭属

种:

漠䳭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无危标准

漠䳭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肩、背沙皮黄色或土棕色,头顶有一点白和微沾灰色,下背和肩更多皮黄色或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或乳黄白色。尾黑色,基部白色。翅黑色,飞羽基部白色,内侧翅上覆羽白色,形成显著的翅上白斑,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具皮黄白色羽缘。前额基部白色或皮黄白色,有一宽阔的白色眉纹亦为白色,眼先、脸颊、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或淡皮黄色,下胸较亮,多呈淡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秋季换上的冬羽黑色部分具白色羽缘,眉纹不明显,背部亦较夏羽暗,其他和夏羽相似。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上体较灰、呈灰沙褐色,头无黑色,脸和头侧棕褐色微沾黑色。两翅和尾褐色,内侧翅上覆羽沙皮黄色,飞羽外翈具窄的沙色羽缘,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基部白色。眉纹不明显,下体从颏到尾下覆羽皮黄白色,胸和两胁较暗较褐。

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跗蹠

雄性

17-28克

124-175毫米

12-16毫米

90-102毫米

61-75毫米

24-27毫米

雌性

17-25克

128-161毫米

11-16毫米

85-96毫米

47-68毫米

25-27毫米

查看全部

漠䳭近种区别

较为相似的是沙䳭(Oenanthe isabellina)、穗䳭(Oenanthe oenanthe)和白顶䳭(Oenanthe pleschanka)雌鸟,但它们外侧尾羽均为白色具黑色端斑,尾部黑斑呈“T”字形,与漠䳭明显有别,野外不难识别。

沙䳭

穗䳭

白顶䳭

漠䳭

查看全部

漠䳭栖息环境

漠䳭主要栖息于干旱荒漠平原、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也栖息于山地裸岩、岩石灌丛草地,甚至海拔4000-5000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


漠䳭生活习性

行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地栖性,多在地上快速奔跑觅食,有时亦站在石头上或灌木上注视着四周,当发现地面或空中有食物时,则急速飞去捕食。站立时常上下摆尾,有时身体也动。 较沙䳭喜多石的荒漠及荒地。常栖于低矮植被。甚惧生。雄鸟在近巢处作简短的振翼炫耀飞行。于地面齐足跳行。常飞至岩石后藏身。

叫声:告警时作粗哑的“chrt-tt-tt”声,叫声为尖厉哨音。雄鸟鸣声为重复的哀怨下降颤音“eee-ti-ti-tit”。

食性:主要以甲虫、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迁徙:或许部分留居,部分迁徙。

查看全部

漠䳭分布范围

存在(居住地):阿尔及利亚、巴林、乍得、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约旦、科威特、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阿曼、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叙利亚、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存在(繁殖地):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印度、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东亚俄罗斯,中亚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

存在(非繁殖地):卡塔尔、南苏丹。

存在(通道):黎巴嫩。

灭绝:格鲁吉亚。

游荡:亚美尼亚、孟加拉国、比利时、保加利亚、喀麦隆、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日本、肯尼亚、马耳他、荷兰、尼日利亚、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里兰卡、瑞典、瑞士、英国。

存在和起源不确定:乌干达。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宁夏贺兰山、甘肃北部和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陕西北部、新疆全境和西藏西部。

漠䳭分布图

查看全部

漠䳭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岩隙和废弃的鼠类洞中。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羊毛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据张文广等(1985)在中国内蒙古达茂联合旗测量的9个巢,外径为17.9厘米×15.9厘米,内径6.4厘米×6.3厘米,巢高5.7厘米,巢深3.7厘米。每窝产卵4-6枚,多为5枚。卵淡蓝色或翠蓝绿色、钝端有少许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9-21.2毫米×14.2-16.1毫米,平均为19.7毫米×15.4毫米。卵重2.4-3.0克,平均2.7克。


漠䳭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漠䳭指名亚种

Oenanthe deserti deserti

Temminck,1825

漠䳭非洲亚种

Oenanthe deserti homochroa

Tristram,1859

漠䳭青藏亚种

Oenanthe deserti oreophila

Oberholser,1900

关于亚种分化,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青藏亚种(Oenanthe deserti oreophila)和指名亚种(Oenanthe deserti deserti)差别不大,将其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而将漠䳭分为3亚种(Ripley,in Mayr et Paynta196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但多数学者认为青藏亚种(Oenanthe deserti oreophila)应为一独立亚种而将漠䳭分为4亚种(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Vaurie 1959;郑作新1976,1994;郑作新等1995)。《中国鸟类志》支持这一意见,将漠䳭分为5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2亚种,即漠䳭青藏亚种(Oenanthe deserti oreophila)和漠䳭蒙新亚种(Oenanthe deserti atrogularis)。两亚种的区别主要在于青藏亚种飞羽内翈基部白色面积大,扩展到羽轴;而蒙新亚种飞羽内翈基部白色面积小,仅及羽缘。另外在分布上,青藏亚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南部曲麻莱、柴达木盆地,新疆西部、西南部、西藏西部改则和普蓝;也分布于中亚、帕米尔、克什米尔、拉达克、印度(锡金),越冬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阿拉伯等地。蒙新亚种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部伊克昭盟,宁夏贺兰山,甘肃西北部和北部,新疆北部准格尔、马纳斯、西部天山、阿克苏、西南部喀喇昆仑山、中部土鲁番以及陕西北部;繁殖于中亚西部、阿尔泰、蒙古、高加索、阿富汗、阿拉伯,冬季也见于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伊朗和非洲东北部。其余中国未见有分布的亚种是指名亚种(Oenanthe deserti deserti),主要分布于阿拉伯西北部、巴勒斯坦、埃及、尼罗河右岸、苏丹北部。非洲亚种(Oenanthe deserti homochroa),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北,尼罗河以西。

查看全部

漠䳭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数量尚未量化。据估计,欧洲种群数量为110-1100对,相当于220-2200只成年个体(国际鸟类联盟2015年),但欧洲占全球数量的比例不到5%。

查看全部

鵖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橙胸姬鹟:体长12-16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林栖型鹟。尾黑而基部白,上体橄榄褐色,额具一白色横带,…
  • 红胁蓝尾鸲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
  • 棕扇尾莺是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上体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和棕白色眉纹,…
  • 小斑姬鹟体长12厘米,体羽是黑白两色或褐色及白色。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
  • 斑背燕尾是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4-25厘米。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
  • 蓝短翅鸫为鹟科短翅鸫属动物,俗名白眉短膀。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中南半岛、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从西藏昌都西南部、东抵福建、北达陕西南部等地,多生活于潮湿森林中由稠密矮竹丛集的下木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 新疆歌鸲是雀形目鹟科歌鸲属鸟类,又名夜莺,夜歌鸲。成鸟全头顶和头侧淡棕褐色,眼先微微泛白,…
  • 蓝点颏亦称“蓝喉歌鸲”,通称蓝靛颏儿。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体长12-13厘米,体重17-18克。…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