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尾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davisoni)小型鸟类,体长约10厘米。上体橄榄黄绿色,头顶中纹淡黄绿色,侧冠纹暗橄榄褐色,眉纹淡黄色,贯眼纹暗绿褐色,两翅暗褐色,羽缘颜色同背,翅上具两道淡黄色翼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内翈白色。下体白色沾黄。 相似种冠纹柳莺体型稍大,最外侧尾羽内翈仅具窄的白缘,眉纹和下体亦较白,不及该种黄。
甚似冠纹柳莺及峨眉柳莺,最好以声音及行为来区别,白斑尾柳莺外侧尾羽的白色较多。峨眉柳莺的顶纹不清晰且少黄色。冠纹柳莺上体绿色较少,下体更白。该种和海南柳莺也很相似,但海南柳莺上体较绿,眉纹和下体较黄,侧冠纹较淡,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白色;而该种下体较淡,侧冠纹较暗,仅最外侧一对尾羽内翈白色,次一对仅内翈端部白色。
鸣声似山雀,典型的高调单音节“pitsu”接三音节的“titsui-titsui-titsui”或双音节的“titsu-titsu-titsu”。叫声类似,为单音的“pitsiu”或“pitsitsui”声。飞行时两翼同时快速鼓振,与冠纹柳莺相反。
基本信息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绿色或橄榄绿色沾黄、呈橄榄黄绿色。头顶中央具淡黄绿色中央冠纹,有的微沾灰色为淡灰黄绿色;眉纹淡黄色长而显著,眉纹和中央冠纹之间的头顶两侧为暗橄榄褐色,形成明显的暗色侧冠纹;贯眼纹暗褐色沾绿或为暗绿褐色,颊和耳羽淡黄绿色而缀褐色。腰鲜黄绿色,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末端淡黄色,形成两道黄色翅斑,有时前一道翅斑不明显。尾亦为暗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内翈大部白色,次一对尾羽内翈仅具白色尖端。下体白色沾黄,胸侧和两肋沾橄榄绿色,腹中部乳白色,尾下覆羽淡黄色或淡黄白色。第二枚初级飞羽大多介于第八和第九枚之间或等于第八或第九枚。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黄色或角黄色,脚淡褐色或橄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7克,♀7~11克;体长♂102~106毫米,♀101毫米;嘴峰♂8~10毫米,♀9~10毫米;翅♂54~60毫米,♀52~55毫米;尾♂41~47毫米,♀43毫米;跗蹠♂17~19毫米,♀16~18毫米(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次生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3~5只成群。常在树冠层、有时也在林下灌木丛中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快速地在叶丛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不易观察。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悦耳,其声似“踢西欺威~踢西欺威~”。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徙。
食性: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上,每窝产卵3~4枚。其他有关繁殖情况尚不清楚。
原生种分 白斑尾柳莺地理分布 布地:中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中部成都、东南部秀山、南川、南部古蔺、西部康定,贵州北部绥阳、遵义、中部贵阳、龙里、息峰、东北部江口、东南部榕江、雷山、南部望谟,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龙陵、凤庆、双江、永德、保山、漾濞、永平、西南部澜沧、东南部蒙自、中部昆明,湖南和福建挂墩等地。
全球种群未量化。在多数原产地属常见物种,在泰国分布极为普遍(del Hoyo et al. 2006)。 白斑尾柳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种群数量不丰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574项 白斑尾柳莺)
黑眉柳莺,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上体橄榄绿色,…
橙斑翅柳莺小型鸟类,体长9~12厘米。头顶暗绿色具不明显的淡黄色中央冠纹,眉纹黄绿色,贯眼纹黑色。…
华西柳莺,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华西柳莺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林柳莺: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黄绿色柳莺。两性相似。上体除两翅和尾羽暗褐色外,…
褐柳莺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
白斑尾柳莺小型鸟类,体长约10厘米。上体橄榄黄绿色,头顶中纹淡黄绿色,侧冠纹暗橄榄褐色,眉纹淡黄色,…
巨嘴柳莺:两性羽色相似。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飞羽橄榄褐色,尾上覆羽转为棕褐色,两翅的外侧覆羽和飞羽均…
极北柳莺: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