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狐(学名:Otocyon megalotis)有蝙蝠翅膀一样的耳朵,最长可达14厘米。实际上,其种名“megalotis” 源自希腊词“mega”和“otus”,意即大耳。一双大耳朵在沟通交流、寻找食物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皮毛色彩淡黄至深蜜色不等,具体颜色取决于年龄和发现区域。鼻口比其他狐狸大,呈灰黑色,两侧末梢灰白色。高尖齿,可快速高效咀嚼昆虫食物,以助消化。
基本信息
大耳狐之名源自它们一对巨大的耳朵,耳长114-135毫米,体毛多为棕褐色,喉咙和腹部为灰白色,耳外沿像戴着棕熊样的“面罩”,小腿、爪、尾尖呈黑色,除一对大耳朵之外,其独特的齿列也有别于其他狐类,大耳狐有46-50枚牙齿,多于其他异齿型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其他犬类不超过两颗上臼齿和三颗下臼齿,大耳狐至少有三颗上臼齿和四颗下臼齿,下颌有一大块阶梯状的二腹肌突出,便于快速咀嚼昆虫。
成年狐头体长46-66厘米,体重3.0-5.3公斤。 四肢较短。
栖息于干旱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偏好短草区域。居住在自建或其他动物留下的洞穴中。洞穴一般存在多个入口和兽窝,以及长达数米的隧道。
塞伦盖蒂平原,大耳狐85%的活动发生在夜晚,在南非,它们冬季白天、夏季傍晚出洞活动。塞伦盖蒂平原的研究发现,大耳狐家庭独占的领地范围大致为0.25-1.5平方公里,以尿液标记领土边界。每个家庭包括一对父母和它们的后代,一同觅食休息,相互间常躺卧触碰,互理毛发,彼此嬉戏护助。在南非,大耳狐的家庭领地广泛重叠,很少或根本没有领土标志,有时数百米内聚集2-3个洞穴,种群密度可达10只/平方千米,可能与当地适宜的土壤或植被有关。大耳狐的群居生活有助于多捕获白蚁、增强猎食探测,为后代通过模仿学习什么能吃,以及如何捕食提供机会。
幼狐间的玩耍和脱逃行为有相似之处,因为,成年狐的示范行为常显逃避而不是打斗。
大耳狐的食谱主要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偶有小型啮齿动物、蜥蜴、禽蛋、雏鸟和植物;白蚁、蜉金龟占食物来源的80%。地面食草的白蚁会被路过的大耳狐吃掉。它们从这些昆虫的体液中获取大量水分。大耳狐常出现在大型食草动物如角马、斑马和水牛的周围,用一双大耳朵探听甲虫幼虫的动静。一般独自觅食,在昆虫丰富的地方,大耳狐也会大量聚集。实际上,群体觅食比同时同地的单独觅食能捕获更多的白蚁。
非洲特有物种,有两个亚群, 大耳狐地理分布 一种分布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并延伸至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另一种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安哥拉、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
单配制动物,每年繁育一次,初生幼兽9天后睁开双眼,17天后走出洞穴,刚出生的幼兽覆盖着稀疏的灰色绒毛,4-5周后,皮毛颜色变化与成体一致。幼兽哺乳期15周,而后跟随父母外出觅食,完全发育成熟需5-6个月。长成后分散交配。雄狐守护、喂食以及和幼狐玩耍的时间甚至超过雌狐。圈养大耳狐寿命为13年零9个月。
拉丁学名
中文名
命名人 / 年代
Otocyon megalotis megalotis
大耳狐指名亚种
Desmarest,1822年
Otocyon megalotis canescens
大耳狐索马里亚种
Cabrera,1910年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天敌有豺狼和老鹰,日间猎食的猛禽是最大的威胁。
常见的保护区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南非的干旱地区和农场罕有保护场区,在那里,它们偶尔被伤害。局部栖息地的种群数量多寡取决于降雨量、食物供应、孕育期和疾病。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
萨摩耶犬,别称萨摩耶,原是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萨摩耶族培育出的犬种,一岁前调皮、灵动。它机警、强壮、灵…
萨摩耶犬,别称萨摩耶,原是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萨摩耶族培育出的犬种,一岁前调皮、灵动。它机警、强壮、灵…
芬兰狐狸犬是食肉目犬科犬属哺乳动物,又名芬兰尖嘴犬。嘴突出,耳直立;颈短,胸深,紧腹,…
美国水猎犬在何时、何地及怎样的起源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
罗威纳犬,又名罗威拿犬、洛威纳、罗特威勒尔、罗特威尔犬;起源于德国,是古罗马獒犬的后裔。…
刚毛猎狐梗为19世纪猎狐而产生的犬种,祖先包括了粗毛黑白梗及许多梗类血统。…
藏獒,是食肉目犬科犬属哺乳动物。藏獒毛色繁多,有黑背黄腹、纯黑、红棕、杏黄、纯白、狼青等色型。…
彭布罗克威尔士柯基犬低矮,强壮,结实而活跃,给人印象身体所占空间位置小。但身体不能太矮,骨头不能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