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露兜树

露兜树(学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常左右扭曲,叶簇生于枝顶,叶片条形,长可达80厘米,叶缘和背面中脉均有粗壮的锐刺。雄花序由若干穗状花序组成,佛焰苞长披针形,近白色,雄花芳香,花药条形,药基心形,雌花序头状,单生于枝顶,圆球形;佛焰苞多枚,乳白色,幼果绿色,成熟时桔红色;核果束倒圆锥形,1-5月开花。

原产热带非洲、印度、澳洲,印度洋及太平洋诸岛屿。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有分布。生长在海边沙地或引种作绿篱。喜高温、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较耐阴。

叶纤维可编制席、帽等工艺品;嫩芽可食;根与果实入药,有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腰腿痛、疝气痛等功效;鲜花可提取芳香油。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露兜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目:

露兜树目

科:

露兜树科

属:

露兜树属

种:

露兜树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常左右扭曲,具多分枝或不分枝的气根。叶簇生于枝顶,三行紧密螺旋状排列,条形,长达80厘米,宽4厘米,先端渐狭成一长尾尖,叶缘和背面中脉均有粗壮的锐刺。

雄花序由若干穗状花序组成,每一穗状花序长约5厘米;佛焰苞长披针形,长10-26厘米,宽1.5-4厘米,近白色,先端渐尖,边缘和背面隆起的中脉上具细锯齿;雄花芳香,雄蕊常为10余枚,多可达25枚,着生于长达9毫米的花丝束上,呈总状排列,分离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条形,长3毫米,宽0.6毫米,基着药,药基心形,药隔顶端延长的小尖头长1-1.5毫米;雌花序头状,单生于枝顶,圆球形;佛焰苞多枚,乳白色,长15-30厘米,宽1.4-2.5厘米,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心皮5-12枚合为一束,中下部联合,上部分离,子房上位,5-12室,每室有1颗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悬垂,由40-80个核果束组成,圆球形或长圆形,长达17厘米,直径约15厘米,幼果绿色,成熟时桔红色;核果束倒圆锥形,高约5厘米,直径约3厘米,宿存柱头稍凸起呈乳头状、耳状或马蹄状。花期1-5月。

查看全部

主要变种

林投(Pandanus tectorius Sol. var.sinensis Warb.)露兜树的区别在于:叶较窄,叶先端变狭且具长的尾鞭,长达15厘米;子房(4-)5-6(-7)室;果较小,圆球形,长约8厘米,直径8厘米,由50-60枚核果束组成,每一核果束长约2.5厘米,宽约2厘米。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生长在海边沙地上。 露兜树


产地生境

原产热带非洲、印度、澳洲,印度洋及太平洋诸岛屿。 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有分布。生长在海边沙地或引种作绿篱。 喜高温、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较耐阴,宜富含有机质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母株旁生的子株切下,插入沙床中,保持室温15-26℃,待发根较多时盆栽,也可将切下的子株基部,用苔藓包扎,保持湿润,待长出新根后盆栽。

播种繁殖:采种后即可播种,发芽适温为25-30℃,播后25-30天发芽。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盆栽用腐叶土、培养土和粗沙配制的混合土。盆地多垫瓦片,以利排水和根部发育。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盛夏向叶面多喷水,适当遮阴。每半个月施肥1次。冬季室内养护,减少浇水,防治阳光充足处。每2-3年换盆1次,将过长的肉质根和过密的叶片加以修剪,保持树姿美观。 露兜树


主要价值

据清《澄海县志》载:露兜树为村俗坊间与筋竹为园,用以为界,谓之露头园,一名露兜。露兜树多用作防风林及园篱,叶的纤维是佳品,可用之编织帽、席、笼屉等工艺品;花香,可提芳香油;果肥厚多肉可食,根含氨基酸、糖类,可治肾炎、水肿;幼树可盆栽,成株则为庭园树,因叶片排列层叠有序,螺旋向上,有运转、鸿钧之誉,港人喜爱。

露兜树含有维生素、丰富的矿质元素和多种营养成分,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总糖、丝氨酸和谷氨酸质量分数、维生素C、钾质量分数较高。开发利用露兜树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查看全部

露兜树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黄花尖萼耧斗菜是毛茛科,耧斗菜属内的物种之一,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及黑龙江。
  • 野罂粟 Banfi, Bartolucci, J.-M.Tison & Galasso)是罂粟科、高山罂粟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50厘米,具乳汁,全体被粗毛。叶生基生,具长柄;叶片轮廓卵形或长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圆,两面疏生微硬毛。花单独顶生。萼片2,广卵形,被棕灰色硬毛,花开后脱落。花瓣4,桔黄色,倒卵形至宽倒卵形,具微波状缺刻。雄蕊多数,花丝丝状;子房具棱,柱头5-9裂。蒴果,狭倒卵形,密被视而长的硬毛,顶孔开裂。种子细小,多数。花期6-7月,果期8月。生于海拔580-3500米的林下、林缘、山坡草地。两半球的北极区及中亚和北美等地有分布。原产地俄罗斯;引入阿拉斯加、格陵兰岛和中国多地。
  • 辣椒,为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又名甜辣椒、大椒、菜椒、小米辣等。…
  • 无距虾脊兰:假鳞茎近圆锥形,粗约1厘米,具3-4枚鞘和2-3枚叶。叶在花期尚未完全展开,…
  • 斑舌兰:附生植物;假鳞茎近球形或卵球形,强烈压扁,呈双凸镜状,裸露,不为叶鞘所包。叶通常2-4枚,…
  • 小葱隶属于石蒜科葱属,别名:香葱、绵葱、火葱、四季葱、细米葱。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白色葱白。原产…
  • 光叶珙桐 Wanger.)是蓝果树科、珙桐属植物,落叶乔木,高15-20米,…
  • 蓝靛果,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植物。壮枝节部常有大形盘状的托叶;冬芽叉开长卵形;叶矩圆形两面疏生短硬毛;花苞片线形无毛,花丝上部伸出花冠;复果蓝黑色稍被白粉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8-9月。蓝靛果历史悠久,据传在古时,台江一带苗族就开始使用蓝靓果制靛染衣。蓝靛果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等地,在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常生长于落叶林下或林缘荫处灌木丛中。蓝靛果喜光喜湿,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主要繁殖方式为扦插、播种和分株繁殖。据《长白山植物药志》记载,蓝靛果味苦,性凉,可清热泻火、散痈消肿、治疗乳痈、肠痈、丹毒等热毒疮疡症。其果实中含有花色苷、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化学成分;具有降血压、改善心肌缺血、提升儿童视力、防止皮肤衰老的功效。其果实可鲜食,可制饮料、果酱、果糕和果酒;也是天然的紫红色素,可用于食品添加剂。据报告,俄罗斯已把蓝靓果加工成宇航员专用的饮料。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