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耳跳鼠(学名:euchoreutes naso)是长耳跳鼠属下的物种,体型小,体重约30~40g。耳大而长;尾长几近体长的2倍。体背面因地区和亚种不同有淡黄褐色、浅赤褐色或沙灰色等,其余部位多为纯白色;尾背面土黄色,腹面白色;尾末端有长毛形成毛穗,尾穗基部黑色,尖端白色。夜间活动。大体上为杂食性,以植物种子、嫩叶和昆虫为食。能腾空跳跃1米多高。多栖息于沙漠环境,洞穴构造简单。分布在中国和蒙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 )
基本信息
体型小,耳大而长。尾长几近体长的2倍。体背面因地区和亚种不同有淡黄褐色、浅赤褐色或沙灰色等,其余部位多为纯白色;尾背面土黄色,腹面白色;尾末端有长毛形成毛穗,尾穗基部黑色,尖端白色。雄性体重23.7-37.8克,头臀间长度为95-107毫米,平均尾长147-180毫米,后足长44-46毫米,耳长39-45毫米。雌性体重通常较轻,约27.4-33克,体长和尾长略短。门牙薄而白。在上颚的每一侧都可以找到一个小的前臼齿。雌性额外有八个乳房。
荒漠地区,尤喜沙质荒漠地带,盐生草甸与砾石荒漠。
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感知渠道有视觉,触觉 ,听觉和化学物质感知。该物种是食虫性的,经常通过使用声音来定位它们,然后通过快速跳跃到空中来捕食飞虫。而在中国境内的群体则更多是植食性的。它们还利用其良好的听力来躲避夜间捕掠食者的捕食,其敏锐的听觉也表明他们可能会使用声音或振动进行交流。还会进行沙浴,这通常是使用化学物质通讯的一种方式。后腿脚部充足的毛发有利于在沙漠环境中跳跃,能腾空跳跃1米多高。
中国,蒙古。
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
交配通常在冬眠后苏醒后的短时间内发生。每个雌性个体在夏季繁殖两次,繁殖年龄在2至6岁之间。妊娠期在25至35天之间,每窝产仔数量为2至6。
单一物种,无亚种。
鉴于其分布广泛,推测数量众多,在一些保护区内出现,因此它太不可能以近乎符合列入受威胁类别资格的速度下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