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边缘鳞盖蕨

边缘鳞盖蕨(学名: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是姬蕨科、鳞盖蕨属植物。植株高约6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色长柔毛。叶远生;叶柄长20-30厘米,粗1.5-2毫米,深禾杆色;叶片长圆三角形,先端渐尖;羽片20-25对,基部对生,远离,上部互生。侧脉明显,在裂片上为羽状,2-3对。孢子囊群圆形,每小裂片上1-6个,向边缘着生;囊群盖杯形,长宽几相等,上边截形,棕色,坚实,多少被短硬毛,距叶缘较远。

分布于中国、日本、新几内亚岛、越南、斯里兰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尔。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边。

全草或嫩叶可以入药,性味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治跌打损伤、闪挫扭伤、金伤、瘀血肿胀、痈疽疮疡、疖肿等。因其生长旺盛,叶形美观,别有野趣,也可盆栽作室内观叶植物。

植株高约6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色长柔毛。叶远生;叶柄长20-30厘米,粗1.5-2毫米,深禾杆色,上面有纵沟,几光滑;叶片长圆三角形,先端渐尖,羽状深裂,基部不变狭,长与叶柄略等,宽13-2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20-25对,基部对生,远离,上部互生,接近,平展,有短柄,披斜形,近镰刀状,长10-1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等,上侧钝耳状,下侧楔形,边缘缺裂至浅裂,小裂片三角形,圆头或急尖,偏斜,全缘,或有少数齿牙,上部各羽片渐短,无柄。侧脉明显,在裂片上为羽状,2-3对,上先出,斜出,到达边缘以内。叶纸质,干后绿色,叶下面灰绿色,叶轴密被锈色开展的硬毛,在叶下面各脉及囊群盖上较稀疏,叶上面也多少有毛,少有光滑。孢子囊群圆形,每小裂片上1-6个,向边缘着生;囊群盖杯形,长宽几相等,上边截形,棕色,坚实,多少被短硬毛,距叶缘较远。

边缘鳞盖蕨在叶片的分裂度及被毛度上变化很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变种或变型。

二回羽状变种(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 var. bipinnata Makino):叶较大,下部羽片羽状分裂,略有毛或无毛。分布于中国、日本、新几内亚岛、越南、斯里兰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宜兴)、安徽(南部)、江西(庐山)、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至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边。

毛叶变种(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 var. villosa (Presl) Wu):羽片羽状浅裂,叶下面多毛。分布于中国、日本、新几内亚岛、越南、斯里兰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宜兴)、安徽(南部)、江西(庐山)、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至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边。

分布于中国、日本、新几内亚岛、越南、斯里兰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尔;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宜兴)、安徽(南部)、江西(庐山)、浙江、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至云南东南部。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边。 喜阴湿环境。生长适温为夜温10-15℃,昼温21-26℃。

按常规处理培养,观察孢子萌发生长,萌发类型属切线型。

丝状体:孢子萌发伸出假根后,孢子内原叶体原始细胞继续分裂,形成丝状体。细胞内充满叶绿体和油滴,油滴随着生长逐渐减少。前端的细胞经过横裂成为单列丝状体,直的和弯的都有。丝状体长2-7个细胞,细胞球形或圆柱形。

片状体:丝状体于5~6个细胞长的时候,顶端细胞开始分裂,此时就进入了片状体阶段出现多列细胞顶端细胞不等分裂片状体两边显得大小不一。原叶体:片状体前端中央处出现凹陷,生长点分布明显,位于中央。分生组织一侧细胞分裂快于另一侧,使得两侧的生长速度不一,形成不对称的原叶体。之后另一侧细胞分裂逐渐加快,两侧片状结构大小逐渐接近,最终形成两侧对称的原叶体。细胞中叶绿体颗粒明显成熟原叶体翠绿色,宽圆形,近心脏形,宽度大于长度。有些原叶体凹陷不明显。原叶体边缘随着生长略有皱褶,呈波浪状,致使原叶体制成装片时不在同一平面上。由于两翼下端细胞的分裂,使得整个原叶体下端看似有些凹陷,但远小于上端分生组织处的凹陷。

毛状体:整个生长过程没有发现毛状体中脉:从生长点下方开始出现中脉,细胞多层,随着生长而扩大伸长,假根丛植于中脉下部。

假根:假根初始微红色,幼原叶体假根发生在基部或近基部边缘处,随着生长,沿着中脉的后端也陆续产生,数量逐渐增多,长度逐渐增长。后期在假根顶端可以观察到有后含物积累。假根未见有分叉。

繁殖方法以分株或孢子繁殖。因其生长快而多结合换盆分株繁殖。适于林缘或溪边种植。夏季宜遮荫,土壤宜疏松透水,可用等量壤土、素沙和泥炭土配成。高的空气湿度能保持叶面油绿发亮,光照过强时叶色变浅黄绿色。生长迅速,应在生长季节供给充足的水肥。

药用:全草或嫩叶可以入药,性味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治跌打损伤、闪挫扭伤、金伤、瘀血肿胀、痈疽疮疡、疖肿等。

观赏:因其生长旺盛,叶形美观,别有野趣,也可盆栽作室内观叶植物。

鳞盖蕨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栗蕨 J.Sm.)是凤尾蕨科、栗蕨属植物。广布于世界泛热带地区,…
  • 华南鳞盖蕨是碗蕨科、鳞盖蕨属植物,植株高达1.2米;根茎横走,灰棕色,密被节状长茸毛;叶疏生,…
  • 溪洞碗蕨 Christ)是碗蕨科、碗蕨属陆生中形蕨类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黑色,…
  • 蕨 Hieron.)是碗蕨科蕨属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1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黄色柔毛,…
  • 蕨 Kuhn var. latiusculum Underw.ex Heller)是蕨科蕨属欧洲…
  • 边缘鳞盖蕨 C. Chr.)是姬蕨科、鳞盖蕨属植物。植株高约6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锈色长柔…
  • 叶簇生直立,密被腺状毛,膜质,叶轴及羽轴有腺毛密生;孢子囊群小,每小裂片一个。…
  • 姬蕨 Mett.)是碗蕨科姬蕨属植物,其根状茎长而横走,有棕色长毛。叶疏生,草质,粗糙,…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