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鲜黄连

鲜黄连,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鲜黄连Plagiorhegma dubia Maxim.的根茎及根。分布于东北地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泄泻,赤白痢疾,脘胁疼痛,呕吐,吞酸,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咽痛喉蛾,痈疽疔疮。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鲜黄连

别名:

细辛幌子、常黄…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毛茛目

科:

小檗科

属:

鲜黄连属

种:

鲜黄连

分布区域:

东北地区

采集时间:

春、秋季采挖

用量:

煎汤,。外用:…

入药部位

根茎及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大肠、心、肝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用于湿热泄泻,赤白痢疾,脘胁疼痛,呕吐,吞酸,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咽痛喉蛾,痈疽疔疮。


相关配伍

1、治热痢:鲜黄连、吴茱萸各10g(同炒,去吴茱萸),木香2.5g。水煎服。

2、治肝经火旺,肋痛吞酸:鲜黄连10g,吴茱萸5g,煅瓦楞15g,青皮10g。水煎服。(1-2方出自《长白山植物药志》)

3、治胃热吞酸不欲食:鲜黄连6g,苍术9g,甘草3g。水煎,日服2次。

4、治目赤肿痛:鲜黄连适量,煎汁洗眼。(3-4方出自《吉林中草药》)

查看全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汁洗眼;或涂口舌。


采集时间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


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30厘米,光滑无毛。根状茎细瘦,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横切面鲜黄色,生叶4-6枚;地上茎缺如。单叶,膜质,叶片轮廓近圆形,长6-8厘米,宽约9-10厘米,先端凹陷,具1针刺状突尖,基部深心形,边缘微波状或全缘,掌状脉9-11条,背面灰绿色;叶柄长10-30厘米,无毛。花葶长15-20厘米;花单生,淡紫色;萼片6,花瓣状,紫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具条纹,无毛,早落;花瓣6,倒卵形,基部渐狭,长约1厘米,宽约0.6厘米;雄蕊6,长约6毫米,花丝扁平,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4毫米;雌蕊长约4毫米,无毛,花柱长约2毫米,柱头浅杯状,边缘皱波状,胚珠多数。蒴果纺锤形,长约1.5厘米,黄褐色,自顶部往下纵斜开裂,宿存花柱长约3毫米。种子多数,黑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杂木及针阔混交林下或山脚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地区。


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刚圆状、扁柱状,直径2-6mm,长3-6cm。表面棕褐色,有节及纵皱,被褐色小鳞片,上端有残存茎基,下端着生多数有分歧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鲜黄色,不整齐,木部较宽,髓部较小,常有裂隙。须根细长,扭曲状弯曲,直径0.3-1.0mm,长约20cm,表面土黄色;不易折断,断面淡黄色,纤维性较强。气清香,味苦。


药理作用

具有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主治痈疽疖肿,外伤感染。”

[1-2]

小檗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桃儿七,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Ying的根及根茎。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祛痰止咳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脘腹疼痛,咳嗽。
  • 南方山荷叶是小檗科山荷叶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下部叶柄长7-20厘米;叶片盾状着生…
  • 紫叶小檗是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植物。紫叶小檗幼枝淡红带绿色,无毛,老枝暗红色具条棱;叶菱状卵形,…
  • 淫羊藿是小檗科淫羊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一般在20至60厘米;根状茎粗短,…
  • 小八角莲为鬼臼属多年生草本。地下根状茎粗短横生。地上茎单一,高10。20厘米,较细,光滑无毛。叶常…
  • 细叶小檗是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小枝紫红色或灰黄色,有明显细棱;叶刺单—或不明显三分叉,…
  • 豪猪刺属于小檗科小檗属,是常绿灌木。豪猪刺的茎直立,多分枝,枝上密生小刺,叶子为三出复叶状,革质,…
  • 金花小檗是小檗科、小檗属半常绿灌木,高约1米。枝常弓弯,具棱,散生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