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叶黄梅(学名:Ochna thomasiana Engl. & Gilg)是金莲木科,金莲木属常绿灌木,株高可达3米,树干修长,树皮褐色,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椭圆形,革质,边缘有针状锯齿,中脉明显。花小,两性,离瓣花;花萼结果时增大,宿存,暗红色;花瓣黄色;雄蕊多数,花丝宿存;子房上位。果皮薄,未成熟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每个果实中有种子1粒,褐色。
原产非洲南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至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桂叶黄梅有鲜艳的果实,挂果期长、经久不落,花朵素雅,适合于庭院、公园种植欣赏。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桂叶黄梅常绿灌木,株高1-3米,树干修长,密被小而灰白色的突起,树皮褐色,枝叶较稀。叶互生,近无柄;叶片椭圆形,革质,长4-7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边缘有针状锯齿,中脉明显。新抽嫩叶浅红色,老叶变成有光泽的绿色。
花小,两性,直径2-4厘米,离瓣花;花萼5片,结果时增大,宿存,暗红色;花瓣5片似勺形,长2厘米左右,黄色;雄蕊多数,黄色,花丝宿存;子房上位。每朵花开后,花托上着生I-6个浆果状的小核果,橄榄形,径5-7毫米,长7-11毫米,果皮薄,未成熟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每个果实中有种子1粒,褐色。
自然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下不同的环境。适宜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温暖而湿润无霜的气候环境,能耐短暂的低温及轻霜。对光线、水分、土壤要求不严。性喜光而耐阴,部分遮荫下也生长良好,在原生长地常是林木的下层植物。一般生存在常绿树林的边缘或林内、或草原的灌木丛、或岩石坡附近。喜肥沃而湿润的土壤,但也极耐干旱。抗风性强。
原产非洲南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至马来西亚也有分布。
桂叶黄梅
桂叶黄梅 繁殖桂叶黄梅一般采用播种和扦插两种繁殖方法,主要采用种子播种法。
播种:种子不耐贮藏,要即采即播。即使用低温冷藏的方法保存也难保证其发芽率。播种时采取新鲜成熟的种子,洗干净种皮,播种后6个星期内就能发芽,发芽率高,约为90%。但要注意防止小鸟和老鼠偷吃。发芽后,要移植到营养杯或营养袋中培育一段时间再定植。
扦插:一般在夏秋季进行,可用全阳光喷雾法或普通扦插法扦插。前者采用半木质化的枝条,插穗长约8-10厘米,插穗上端留半片叶,切口处用生根剂处理,插于透气滤水无病菌的基质中,在24℃全阳光喷雾下,4-6周插条就能生根,生根成活率达90%以上,两个星期枝条硬化后,就可以移栽。普通扦插法用木质化的枝条,插穗长10-12厘米,不留叶,插床用70%的遮光网遮荫,不用喷雾,只需保持基质湿润即可,大约2个月左右生根发芽,成活率70-80%。
桂叶黄梅 桂叶黄梅栽培定植时要挖大树穴,施足基肥。生长期间保持土壤疏松湿润。在主要花果期之后,为保证一定的株型和为使其枝叶茂盛结果多,每年的早春,最好轻微修剪,刺激萌发新枝,保持树冠紧凑和树的形状,并重施一次基肥如鸡粪、豆饼、厩肥等。一年应施追肥2-3次。栽培几年后,其树势会逐渐减弱,应进行一次强修剪,促进萌发新的主枝,提高树势。它对病虫害一般不敏感,主要是防止红蜘蛛的危害。
桂叶黄梅 桂叶黄梅有鲜艳的果实,挂果期长、经久不落,花朵素雅,萼片和雄蕊表现出少有的特性,常用作观赏植物,应用形式为地栽和大型盆栽。适合于庭院、公园种植欣赏。它的耐阴性,是建筑物阴面植物配置的良好树种。
它的花香而美能够用来招蜂引蝶,鸟爱吃其种子,也是良好的诱鸟植物。它的耐旱性及旺盛的生命力,是护坡、岩石植物的好材料。其枝条非常耐修剪,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又因其抗风性及耐修剪,在夏威夷常用于制作各种造型或作绿篱和镶边材料。其新颖有趣的生物学特性,是各类科普园、学校生物标本园进行种质收集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趣味性栽培和科普教育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