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绿嘴地鹃

绿嘴地鹃(学名:Phaenicophaeus tristis):体形似小鸦鹃,但羽色大致绿灰;嘴绿色,头侧眼的周围有一裸区;后爪弯曲。虹膜赤红色,眼外周裸露皮肤繁殖期为赤红色,非繁殖期为暗红色。嘴绿色,基部及先端色暗,近嘴角处常沾红色,非繁殖期下嘴黄褐色,脚石板绿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缺少光泽。枕、颈和上背沾棕栗色,下嘴橙褐色,尾较短。

多隐蔽于山林的灌木丛、竹丛以及休息时常停于靠近地面的树桠上。分布于中国以南、东至印度尼西亚、西至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至广东以南地方、海南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绿嘴地鹃

别名:

灰毛鸡,大绿嘴…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鹃形目

科:

杜鹃科

属:

地鹃属

种:

绿嘴地鹃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绿嘴地鹃成鸟,眼先及颊角黑色;额侧及自鼻孔到耳后的一条纹以及眼下一些羽毛均白色;头顶至上背淡绿灰色,头顶杂以黑色条纹;背中部、三级飞羽、翼上覆羽及尾上覆羽等悉暗金属绿色;上体余部、翅余部及尾羽均为有金属光泽的暗蓝绿或暗绿色,各尾羽端具一白块斑。颏至胸淡棕灰色,上胸以上具黑色羽干纹;下胸、上腹及翼下覆羽暗灰棕色,自下腹以下灰色。

幼鸟(7月底采自海南)颜色与成体无明显差别,只是缺乏光泽,后头、颈、上背等沾棕栗色;下嘴橙褐色;尾羽短;下体棕色较少。

虹膜赤红色;眼外周皮肤裸露部分赤红(繁殖期)或暗红(非繁殖期)色;嘴绿色,基部及先端色暗,近嘴角处常沾红色,非繁殖期下嘴黄褐色;脚石板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97-146克,♀92-132克;体长♂440-589毫米,♀430-530毫米,嘴峰♂28-31毫米,♀26-31毫米;翅♂135-157毫米,♀135-155毫米;尾♂273-365毫米,♀270-369毫米;跗跖♂30-41毫米,♀33-41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身环境

绿嘴地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林缘地带的灌木丛、竹丛和丛林中。喜栖于原始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中枝叶稠密及藤条缠结处。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地面或灌木丛中上下跳跃觅食。有时也活动在较高的树枝上,有危险即窜入下面灌木丛。休息时多栖于近地面的低枝上,不动也不叫。受惊后起飞,飞行较快,但每次飞行距离较短,多作短距离飞行。也少鸣叫。叫声柔和,似鸦鹃叫声。

主要以象甲、金龟甲、蝽蟓、毛虫、蝗虫等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也吃蜘蛛和其它小形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岛。

绿嘴地鹃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绿嘴地鹃的繁殖期为3-7月。一年繁殖2窝。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丛中,多置巢于距地不高的小树或小灌木枝上,也在竹丛中营巢。巢呈盘状,主要由枯枝、草茎、草根构成。内放有绿叶。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卵的大小为31-32×24-24.5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杜鹃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小黑水鸡为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分布于非…
  • 吸蜜鹦鹉隶属鹦形目,鹦鹉科。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
  • 绿鹭,是鹳形目鹭科绿鹭属鸟类。体型小,头顶黑,枕冠亦黑色,上体蝉灰绿色,…
  • 白头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动物。白头鹤为大中型涉禽,体形较丹顶鹤小,体长90~97厘米,…
  • 火烈鸟:亦称红鹳。3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
  • 非洲鸵鸟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
  • 黑美洲鹫:是隼形目、美洲鹫科、黑美洲鹫属中的仅有的一种鸟类。体长50-69厘米,…
  • 渡渡鸟,或作多多鸟,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