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丽椋鸟(学名:Lamprotornis caudatus)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须或存或缺如。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翅长适中,初级飞羽10枚,第1枚特短而小;尾羽短,呈平尾状,尾羽12枚。脚长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体羽具纵纹。栖息地是开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丛地区。主食为植物果实和浆果,亦兼食昆虫;营巢于树洞中、土崖壁洞中或裂缝洞中。每年仅秋季换羽。分布于毛里塔尼亚、塞内冈比亚、几内亚比绍、中非共和国乍得和苏丹。
基本信息
长尾丽椋鸟体长39~40厘米,体重102~133克。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须或存或缺如。鼻孔裸露或为垂羽所盖。翅长适中,初级飞羽10枚,第1枚特短而小;尾羽短,呈平尾状,尾羽12枚。脚长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体羽具纵纹。
成鸟顶冠,头部和下颏的两侧是蓝绿色,具青铜光泽;眼先和额头是亚光黑色;颈背、翕、背部、喉咙和胸部有蓝绿色的色调;而臀部和尾上有紫蓝色与紫色的光泽;腹部、侧腹,大腿和下尾形成与中央青铜色的蓝紫;翅膀蓝绿色,有黑色绒毛斑点;尾部形成成对排列的尾羽,显示紫色与黑暗的横纹。虹膜奶白色,嘴和腿黑色。雌雄具有相同的羽。幼鸟没有光泽的羽毛,虹膜的黑色至少保持一年。
主要栖息于开放的林地和多刺高灌丛地区,常见于热带地区,主要是开阔的林地。晚上栖息在树枝间,也生活在村庄附近的芦苇丛或灌木棘丛。
长尾丽椋鸟平时聚集4至8只的小群,在6月和7月会形成多达25只的群体。这是在其领地相对稳时。由于特殊的锯齿状翅膀,飞行时相当嘈杂。这些鸟喜欢在地面跳跃移动或行走。吃水果和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夹竹桃和月桂。亦兼食昆虫,甲虫,黄蜂,蚱蜢,蚂蚁。当一棵树上有许多水果时,它们会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将吞食的种子播落到地面,从而促进其扩散。
长尾丽椋鸟分布图 分布于贝宁、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科特迪瓦、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南苏丹、苏丹、多哥
旅鸟:塞拉利昂。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在冈比亚是从9月到11月;尼日利亚是9月至10月,在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是6月;在马里筑巢发生在8月和10月之间。在苏丹,特别是在达尔富尔是9月和10月。在尼日利亚12月可以观察到出巢的幼鸟。
在尼日利亚,许多鸟巢营建在附近的猴面包树上,巢位于树洞中,用草、树叶和羽毛等内衬。每窝产卵3至4枚,卵蓝色,略有光泽,大小27毫米长、20毫米宽,重量平均为5.5克。雌鸟单独孵育。幼鸟留巢期长达21~22天,除父母照顾幼鸟外,还会有两个助手帮助温暖幼鸟和清除粪便。
单一物种,无亚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长尾丽椋鸟图册网址
灰背椋鸟: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雄鸟与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
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动物。其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
欧洲八哥原生于欧洲、亚洲与北非,现已被引至全世界,除了新热带区以外。欧洲八哥偏好低洼栖地,是一种具…
白腹紫椋鸟是一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动物。
八哥是椋鸟科、八哥属鸟类。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鼻须及额羽簇形成长而竖直的羽簇冠羽,…
黑冠椋鸟:中等体型的椋鸟,体长21厘米。雄鸟前头为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项和羽冠亦为黑色;翅及翅上覆羽黑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上体灰色;下体淡黄褐色。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但羽冠较雄鸟为短。虹膜蓝白或乳黄色;嘴峰铅绿色;跗蹠及爪柠檬黄色。头具黑色羽冠,与其他椋鸟易于区别。主要栖息于开阔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中以及多营巢于树洞中或其他洞穴内。属群鸟共栖。常4-8只结小群活动。鸣声清脆响亮。食物有果实和浆果,偶食花蜜和小型昆虫。分布于印度、中国云南耿马。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偶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紫翅椋鸟是椋鸟科椋鸟属动物,全长约20-24厘米,是中等体型的椋鸟。体羽新时为矛状,…
斑椋鸟:是中等体型的黑白色椋鸟,体长24厘米。头顶、头侧、翼斑、腰及腹部白色,喉、胸及上体余部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