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火尾太阳鸟

火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ignicauda)为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体长20厘米,色彩艳丽。雄鸟红色,具形长的艳猩红色中央尾羽。头顶金属蓝色,眼先和头侧黑色,喉及髭纹金属紫色。下体黄色,胸具艳丽的橘黄色块斑。雌鸟灰橄榄色,腰黄,体型比雄鸟小许多。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叫声为轻声颤音shweet。鸣声为单调的dzidzi-dzidzidzidzi声。

主要生活于海拔2000-3000米间的山地、沟谷或村寨附近的次生阔叶林、开花的灌丛中,有时也见于芭蕉树上。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美丽,活鸟可供观赏,羽毛供装饰,也可作羽毛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分布于印度至缅甸以及中国的西藏、云南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火尾太阳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太阳鸟科

属:

太阳鸟属

种:

火尾太阳鸟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头顶辉蓝色,并由两侧向下延伸至整个颏、喉亦为辉蓝色,耳以后头顶两侧、枕、后颈、颈侧、背、肩和尾上覆羽概为火红色。中央一对尾羽概为火色,外侧尾羽外翈火红色,内翈褐色。腰亮红色,两翅褐色,飞羽羽缘橄榄黄色。眼先、颊、耳羽黑色,胸鲜黄色,胸中部缀有桔红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沾绿色。

雌鸟上体灰绿或橄榄黄绿色,背部较鲜亮,腰和尾上覆羽缀有黄色,两翅与雄鸟同色。中央尾羽棕褐色,不特性延长,其上隐现暗色横斑,外侧尾羽内翈黑褐色,外翈羽缘棕褐色,羽端淡色。颏、喉、胸灰绿色,其余下体黄绿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10克,♀6-10克;体长♂174-203毫米,♀96-120毫米;嘴峰♂17-21毫米,♀14-17毫米;翅♂55-59毫米,♀50-56毫米;尾♂102-125毫米,♀38-45毫米;跗蹠♂14-18毫米,♀13-15.5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火尾太阳鸟是一种高山鸟类,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1900米以上的中、高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杜鹃灌丛中,冬季多下到海拔1500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有时甚至进到果园,农地和村寨附近的小林内。


生活习性

不甚罕见的垂直迁移的候鸟,常结集成小群活动。鸣叫时展翅跷尾。喜用细长的嘴在各种花朵中吮吸花蜜和啄食花蕊、花叶。剖检8月和11月采自云南的11只鸟胃,胃内容物除花蕊外,还有花叶,种籽和鞘翅目昆虫等。叫声为轻声颤音shweet,鸣声为单调的dzidzi-dzidzidzidzi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泰国。

火尾太阳鸟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巢呈梨形,主要由兽毛、蛛蛛网、须根、苔藓、枯草等材料编辑而成,内垫有兽毛、细草茎、花和羽毛。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被有粉褐色斑点,也有呈乳粉色或灰粉色而被有紫红色斑点的。卵的大小为14.3-18.8×11.0-12.5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火尾太阳鸟小巧玲珑,羽毛鲜艳美丽,活鸟可供观赏,羽毛供装饰,也可作羽毛画。

太阳鸟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冬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原产于北美的冬鹪鹩,传入旧大陆后简称鹪鹩。共有29个亚种,…
  • 大噪鹛:中型鸟类,体长32-36厘米。额至头顶黑褐色,背栗褐色满杂以白色斑点,…
  • 黄眉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体型中等偏小。雄鸟头部主要为黑色,冠纹白色,眉纹前段黄色而后段白色,…
  • 巽他山椒鸟
  • 黑额树鹊是雀形目、鸦科的鸟类,体长约38厘米。黑色的尾甚长,上背、背、下腹及尾覆羽棕色。…
  • 虎纹伯劳: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基、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杂以黑色波状横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下体纯白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白杂以黑斑。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特别是蝗虫、蟋蟀、甲虫、臭虫、蝴蝶和飞蛾,也吃小鸟和蜥蜴。分布于亚洲多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 乌灰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鸟类,又称黑鸫、灰背黄春鸟。雌雄羽色相异,…
  • 红交嘴雀:体重28-48克,体长145-175毫米。是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鸣禽。是一种小型的燕雀。…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