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黄腰太阳鸟

黄腰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iparaja)共有16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0-15厘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橄榄褐色。其余头、颈、背、肩、颏、喉、胸以及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概为红色,腰黄色,颧纹和尾紫绿色。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腹至尾下覆羽灰绿色沾黄色。雌鸟上体灰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下体灰色沾橄榄黄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于中国和东南亚。是新加坡的国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黄腰太阳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太阳鸟科

属:

太阳鸟属

种:

黄腰太阳鸟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黄腰太阳鸟雄鸟前额和头顶前部金属绿色,头顶后部至枕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有时羽端沾红。颊、耳羽、头侧、颈侧、背、肩、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深朱红色或暗红色,腰亮黄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中央尾羽特形延长,外侧尾羽黑色沽紫色,羽缘金属绿色。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黄色,髭纹金属紫色或翠绿色具紫色金属光泽、长而明显。颏、喉、胸鲜红色,其余下体橄榄绿色或灰黄色沾绿色。

雌鸟额至枕灰褐色或缀以橄榄绿色,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沾黄色呈橄榄绿黄色。尾暗褐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尾羽外缘橄榄黄色,最外侧2-3对尾羽先端白色。两翅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橄榄黄色。下体黄绿色或灰色沾橄榄黄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有时较多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虹膜棕红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角黄色,跗蹠黑褐色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10克,♀5-6克;体长♂119-157毫米,♀96-119毫米;嘴峰♂16-19毫米,♀15.5-17毫米;翅♂51-58毫米,♀46-49.5毫米;尾♂54-75.5毫米,♀36.5-40毫米;跗蹠♂13.5-15.5毫米,♀13-14毫米(云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次生林、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夏季最高可到达海拔1800米的常绿阔叶林,冬天也在果园、庭院、农田地边树丛和村边等开阔地带的小树林内出现。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乔木上以及花丛与枝叶间活动和觅食,也在灌丛枝叶间攀爬,时而紧紧地抓住花枝,迅速地将嘴像蜜蜂一样伸入一花朵,然后又伸到另一花朵,时而又在花朵前翱翔,或快速飞开又飞回,也能在叶表下面啄食昆虫。性活泼,行动极为灵巧、敏捷。黄腰太阳鸟嗜食花蜜,由于它们常在花朵中活动,就起了给花传粉的作用。

主要以昆虫和花蜜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据4个鸟胃的剖检,所吃食物主要有甲虫、双翅目昆虫、蚂蚁、寄生蜂和小蜘蛛等。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黄腰太阳鸟分布图

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永平、西南部永德、耿马、镇康、沧源、双江、孟连、南部元江、思茅、西双版纳、绿春、金平、东南部勐腊和中部景东等地; 滇东亚种分布于云南东南部河口、广西南宁; 广东亚种仅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或灌木上。巢呈梨形,悬吊于细的侧枝末梢,尤其是伸到河流等水源上空的细枝末梢。由细的须根、苔藓、草茎、木棉绒以及毛虫排泄物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乳白色、白色或灰色,被有紫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圈或成帽状,也有少数被有淡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3-16.3毫米×11.2-12.0毫米。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黄腰太阳鸟布敦岛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beccarii

黄腰太阳鸟缅泰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cara

黄腰太阳鸟苏拉威西岛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flavostriata

黄腰太阳鸟爪哇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heliogona

黄腰太阳鸟柬埔寨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黄腰太阳鸟南亚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labecula

黄腰太阳鸟菲律宾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magnifica

黄腰太阳鸟印支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mangini

黄腰太阳鸟纳土纳岛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natunae

黄腰太阳鸟尼科巴岛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nicobarica

黄腰太阳鸟广东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owstoni

黄腰太阳鸟喜马拉雅山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seheriae

黄腰太阳鸟指名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siparaja

黄腰太阳鸟滇东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tonkinensis

黄腰太阳鸟马来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trangensis

黄腰太阳鸟云南亚种

Aethopyga siparaja viridicauda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注:黄腰太阳鸟图册网址

查看全部

太阳鸟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攀雀为攀雀科攀雀属的鸟类,俗名洋红儿。分布于欧洲、亚洲、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印度,…
  • 极北柳莺:体长11-13厘米,体小偏灰橄榄色,具明显的黄白色长眉纹,眼先及过眼纹近黑。上体概呈灰橄…
  • 斑鸫又名穿草鸡、窜儿鸡、斑点鸫、傻画眉,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斑鸫体长约25厘米的黑白色鸫,…
  • 白喉扇尾鹟:是鸟纲、扇尾鹟科的小型鸟类,体重9-14克,体长151-202毫米。通体黑灰色,…
  • 虎纹伯劳: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基、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杂以黑色波状横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下体纯白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白杂以黑斑。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特别是蝗虫、蟋蟀、甲虫、臭虫、蝴蝶和飞蛾,也吃小鸟和蜥蜴。分布于亚洲多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 蓝头矶鸫为鹟科矶鸫属的鸟类,是一种候鸟,俗名臭皮翠、白喉叽鸫、白喉石鸫、葫芦翠、虎皮翠。全长19厘米。…
  • 细纹噪鹛是画眉科、噪鹛属型鸟类,体长18-20厘米。上体暗橄榄灰色或暗棕褐色,…
  • 栗鹀:为鹀科鹀属的鸟类,体重15-22克,体长130-148毫米。体型略小,是一种栗色和黄色的鹀。…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