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剑角蝗,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成虫体长30—81毫米,绿色或褐色。体形细长,头圆锥状。中华剑角蝗,学名:Acrida cinerea。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直翅目、剑角蝗科昆虫。
俗称扁担沟。大扁担,也称作“老扁”
河北南部地区称作“担杖”
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等地称为:尖头蚂蚱
内蒙古部分地区俗称:簸簸箕
基本信息
Mem. Acad. Petersb., Ⅴ: p. 263
北京,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十二卷 直翅目 蝗总科(四):219-220
雄性 体型中等,头顶宽短,顶钝。眼间距宽度为触角间颜面隆起宽的1.5—2倍。头侧窝明显,宽平,具粗大刻点,在头顶顶端相距较远。颜面侧观向后倾斜,颜面隆起较宽平,在触角基部间的宽度,约等于触角第一节宽度的3倍。复眼小,卵形,复眼纵径为横径的1.5—1.6倍,而与眼下沟等长或略长于眼下沟。触角丝状,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宽平,侧隆线间最宽处颇大于最狭处;沟前区长度大于沟后区。前翅发达,超过后足股节顶端,翅顶宽圆。前翅肘脉域宽,其最宽处为中脉域最狭处的5倍。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端圆形。肛上板长三角形,侧缘中部向上卷起;下生殖板锥形;阳具基背片冠状突向上突起,桥部平浅。 雌性 体型较雄性大,较粗壮。头顶钝而宽短。头侧窝宽平,具大刻点。颜面隆起较宽,在触角基部的宽度,约等于触角第一节宽度的4倍,颜面隆起在中单眼之下消失。触角丝状,不到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背板后横沟较直,中部略向前突出。前翅略超过后足股节的中部,翅顶狭圆;亚前缘脉域中部较宽,肘脉域宽,约为中脉域宽的两倍。产卵瓣粗短。 体色 体暗黄褐色。前胸背板侧隆线处具淡色纵纹。后翅几乎全部为黑褐色。后足股节内下侧红色。内侧具三个黑色横斑,外侧具明显淡色膝前环,膝部黑色。后足胫节红色,基部黑色,近基部具淡色环。 体长:♂24—28mm,♀30—39mm;前胸背板:♂6.6—6.8mm,♀8.0—8.2mm; 前翅:♂24—27mm,♀15—19mm;后足股节:♂17—20mm,♀20—22mm。
雌虫成虫体长50——81mm,雄虫为31——60mm。
均为绿色或褐色。体形细长 中华剑角蝗 ,头圆锥状,明显长于前胸背板,颜面强烈向后倾斜。触角剑状。前翅发达,端部尖,后翅淡绿色。后足股节及胫节绿色或 扁担勾 褐色。
为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水稻、玉米、高梁 中华剑角蝗 、谷子、豆类、甘蔗、花生、棉花等农作物及禾本科杂草。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
生殖方式:卵生。
生长周期:卵、若虫、成虫。
华北、东北、南方、西北地区,青藏、西藏高原等地区均有分布。
未列入保护物种。
暗褐蝈螽又名“吱拉子”,属直翅目螽斯科。外形与优雅蝈螽相似,但比其小。翅膀超长,超过身体。雌性略大…
中华剑角蝗,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成虫体长30—81毫米,绿色或褐色。体形细长,头圆锥状。中华剑…
斗蟋是蟋蟀科、斗蟋属昆虫的通称。全世界记载有110余种。中国记载9种。身长10-20毫米不等,…
俗名别名 油葫芦、北京油葫芦、天津黑虫、麦田褐蟋蟀
中华剑角蝗,又名中华蚱蜢、东亚蚱蜢。成虫体长30—81毫米,绿色或褐色。体形细长,头圆锥状。中华剑…
长裂华绿螽体长♂23.0~28.0mm,♀26.0~29.0mm。体较大。头顶侧扁,背面具沟。
油葫芦属 是常见的蟋蟀类群,对农作物具一定危害,…
油葫芦属 是常见的蟋蟀类群,对农作物具一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