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

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由于该蛇具有较大药用价值,常被人类捕杀,数量不断锐减。另外黑眉锦蛇现发现共有9个亚种分化。黑眉锦蛇性情较为粗暴。适应力极强,活动因产地不同不分白昼。从深达300米的地下洞穴,到喧嚣的城市郊区;从高湿的热带雨林到半干旱的沙质荒野,分布之广让人惊叹。

基本信息

别名:

眉蛇,家蛇,锦…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爬行纲

亚纲:

双孔亚纲

目:

有鳞目

亚目:

蛇亚目

科:

游蛇科

属:

曙蛇属

种:

黑眉曙蛇

分布区域:

朝鲜、越南、老…

定名年代:


外形特征

黑眉锦蛇标本 2013-11-10西湖博物馆

黑眉锦蛇(Elaphetaeniura)的主要特征是头体背面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具一条黑色眉状纹,这是其最主要的鉴别特征;体前部背面具有如秤星般的黑色梯状横斑,体后部有四条黑色纵纹直达尾端,背鳞中央数行起棱;无毒。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根据其颜色、斑纹等特征,称它为黄颌蛇、黄喉蛇、黄长虫、菜花蛇、三索蛇或者秤星蛇等。

黑眉锦蛇的主要明显特征是眼后有2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锦蛇”之称。背面呈棕灰色或土黄色(地域不同颜色也不同),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色纵带直至末端为止,体后具有4条黑色纹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体长约1.7米以上,个别个体可以突破2.5米。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此蛇异常喜食鼠类,常因追逐老鼠出现在农户的居室内、屋檐及屋顶上,在南方素有“家蛇”之称,被人们誉为“捕鼠大王”,年捕鼠量多达150~200只。此蛇虽是无毒蛇,但性情较为粗暴,当其受到惊扰时,即能竖起头颈,离地20~30厘米,身体呈“S”状,作随时攻击之势。它喜食鼠类、鸟类,对蛙类反而没有食欲。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以投喂淘汰的鹌鹑、雏鸡为主。

摄食行为是动物本身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所必需的基础行为。黑眉锦蛇摄食多以游荡方式觅食,经常在小动物出没的地方游动,捕食率特别高,只要小动物从其附近经过就有命丧蛇腹的危险。当外界气温升至24~31℃时,其捕食旺盛,活动较频繁,也变得凶猛许多。若遇陌生人接近时便猛烈出击;若投入小白鼠时,便见它迅速做出反应,头转向小白鼠的所在方向,同时体前部昂起做进攻扑咬架势;随后快速出击,其速度之快有如离弦之箭,一般能准确扑住猎物;如小白鼠逃窜,蛇便再次伺机扑咬,直至捕住猎物。咬伤后便不再松口,并以身体进行缠绕、挤压。有时可见小白鼠的眼、鼻、口角等部位流血,直至猎物窒息死亡后它才松口,然后找寻到猎物的头部再行吞食。偶见饥饿者有时从鼠的后部开始吞食,其吞食速度视猎物的大小而定。大多情况下,吞食50克左右的小白鼠只需3~5分钟;若吞食的猎物较大,需要的时间便会延长。吞食量大于250克时,便见其将喉伸出口角外,以保证正常呼吸,约需25~40分钟才能将食物顺利吞进腹内。

〔注:黑眉锦蛇图册一来源于〕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黑眉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园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边及草丛中,有时活动与农舍附近。

〔注:黑眉锦蛇图册二来源于〕


繁殖状况

黑眉锦蛇产卵时期 黑眉锦蛇每年5月左右交配,6~7月产卵,每次产卵6~12枚。孵化期约为35~50天,但卵的孵化受温度影响很大,个别最长者可达2个月之久。但基本上8月~9月幼蛇均出壳,宠物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黑眉苗。


分布范围

黑眉锦蛇分布图 黑眉锦蛇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西藏、四川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台湾等岛屿。在东北地区,较早的科学文献中曾记载辽宁有分布,但数十年来一直未采到标本,因而《辽宁动物志》一书没有将它列入其中,后来的《中国动物志》有关卷册也没记录辽宁省有其分布,而在山东也有很少量分布。

其它国家分布:朝鲜、越南、马来半岛北半部,老挝、缅甸、印度(大吉岭,阿萨姆)、日本。

查看全部

保护状况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经济价值

皮供工业用。蛇制备蛇酒,供药用;蛇蜕也供药用;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


亚种分化

〔黑眉锦蛇已确立有9个亚种,其中中国4个〕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

命名年代

黑眉锦蛇指名亚种

Elaphe taeniura taeniura

cope

1861年

黑眉锦蛇华南亚种

Elaphe taeniura mocquardi

Moquard

1905年

黑眉锦蛇云南亚种

Elaphe taeniura yunnanensis

anderson

1879年

黑眉锦蛇台湾亚种

Elaphe taeniura friesi

werner

1926年

(注:Orthriophis taeniura mocquardi(Schulz, 1996),“华南亚种”之称,标准名为黑眉锦蛇越北亚种,因为这个亚种的模式产地是越南北部东京(北圻)高平,中国见于粤,琼,桂。)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命名者

命名年代

黑眉锦蛇先岛亚种

Elaphe taeniura schmackeri

Boettger

1895年

黑眉锦蛇印尼亚种

Elaphe taeniura grabowskyi

Fischer

1885年

黑眉锦蛇马来西亚洞穴亚种

Elaphe taeniuea ridleyi

butler

1899年

〔注:其它未确立亚种的产地种有:缅甸等。〕

查看全部

饲养技术

黑眉锦蛇的最适生长发育期是5~10月,其中6~9月是生长盛期。其中由于幼蛇代谢旺盛,又喜活动,因此幼蛇的耗损量最高。

温湿度的变化与黑眉锦蛇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温度低于18℃时,摄食减少,甚至停止取食,蛇体的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温度高于32℃时,活动减弱,捕食力降低,生长减慢,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28℃,在22-30℃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生长加速.在休眠期间,蛇体体重的耗损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这与温度升高、蛇体代谢加速有关.湿度过高过低,均影响黑眉锦蛇的捕食活动,其生长最适的湿度是65%78%.。

黑眉锦蛇昼夜均有捕食活动,且食量大,因此在人工饲养时要保证充足的活物,方能加速其生长,尤其是生长盛期.如需要用家鼠或田鼠喂养时,应将鼠处死,或去掉四肢方可投喂,以防未死的鼠打洞。

黑眉锦蛇卵的孵化期较长,有效发育温度亦高,在进行人工孵化时,要注意保持20℃以上的温度,其最适温度是28-32℃,如有条件可保持在这个温区内进行孵卵,其孵期可大大缩短,所孵幼蛇的越冬存活率亦高。

查看全部

游蛇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黑头剑蛇为游蛇科剑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体型细长。头背灰黑色,上唇鳞白色,头颈部有1个黑斑,…
  • 牛奶蛇,这是所有陆栖蛇类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从加拿大东南部到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都可见其踪迹。…
  • 棕黑锦蛇是游蛇科、锦蛇属爬行动物,又名松花蛇、黑乌松、黑松、乌虫、黑蛇、黑颈锦蛇、黑脖子蛇等。…
  • 牛奶蛇,这是所有陆栖蛇类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从加拿大东南部到哥伦比亚及厄瓜多尔都可见其踪迹。…
  • 王锦蛇,又称菜花蛇,是游蛇科锦蛇属蛇类。该蛇类无毒;体型较为粗壮;身体总长一般为1500~2000毫米,体重可达1050~1250克。其头部前端具有独特的黑色“王”字形斑纹;背部呈暗黄绿色,前半部分带有黄色横斜纹斑,腹部为黄色并伴有黑色斑点,幼蛇通身浅藕褐色,鳞间皮肤略黑。王锦蛇分布于越南、中国、日本和缅甸。在中国,其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栖息环境包括山间林区、丘陵地带及平原,垂直分布范围为100~2300米。该蛇类食性杂,主要以蛙类、鱼类、蜥蜴、鸟类和鼠类为食。肛腺发达,具有异臭。王锦蛇因其嗜食鼠类而能够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对保持生态平衡及农林业有益。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王锦蛇的贸易几乎完全停止;2020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以食用为
  • 金花蛇是有鳞目游蛇科金花蛇属爬行动物,别名美丽金花蛇。头较长,与颈区分明显;吻部扁,吻端钝圆;眼大,…
  • 水蛇,又叫红点锦蛇,俗称水长虫、白线蛇。是指游蛇科游蛇属动物及类似的蛇类。全球共分布有65~80种。…
  • 黑头剑蛇为游蛇科剑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体型细长。头背灰黑色,上唇鳞白色,头颈部有1个黑斑,…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