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菊(学名:Regulus regulus)小型鸟类,体长9~10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柠檬黄色或橙黄色羽冠,两侧有明显的黑色侧冠纹,眼周灰白色。腰和尾上覆羽黄绿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尾外翈羽缘橄榄黄绿色,初级和次级飞羽羽缘淡黄绿色,三级飞羽尖端白色,翅上具两道淡黄白色翅斑。下体白色,羽端沾黄色,两肋沾橄榄灰色。相似种火冠戴菊腰黄色,眼周黑色,脸白色,区别明显。
通常独栖于针叶林的林冠下层。加入迁徙鸟潮。叫声为尖细高音sree-sree-sree。告警时发出重音tseet。鸣声为高调的重复型短句,至华彩乐段收尾。
基本信息
雄鸟上体橄榄绿色,前额基部灰白色,额灰黑色或灰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前窄后宽略似锥状的橙色斑,其先端和两侧为柠檬黄色,头顶两侧紧接此黄色斑外又各有一条黑色侧冠纹;眼周和眼后上方灰白或乳白色,其余头侧、后颈和颈侧灰橄榄绿色。背、肩、腰等其余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绿色。尾黑褐色,外翈橄榄黄绿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黄绿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近基部外缘黑色形成一椭圆形黑斑,最内侧4枚飞羽先端淡黄白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淡黄白色翅斑。下体污白色,羽端沾有少许黄色,体侧沾橄榄灰色或褐色。
雌鸟大致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中央斑不为橙红色而为柠檬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5~6克,♀5~6克;体长♂92~105毫米,♀80~94毫米;嘴峰♂7~10毫米,♀7~10毫米;翅♂51~58毫米,♀48~55毫米;尾♂35~46毫米,♀35~43毫米;跗蹠♂15~19毫米,♀15~19(东北亚种)。 (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有时可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紧邻高山灌丛的亚高山针叶林,是典型的古北区泰加林鸟类。迁徙季节和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间多成群。性活泼好动,行动敏捷,白天几乎不停地在活动,常在针叶树枝间跳来跳去或飞飞停停,边觅食边前进,并不断发出尖细的“zi-zi-zi”叫声。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游荡或迁徙。
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尤以鞘翅目昆虫及幼虫为主,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冬季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繁殖期5~7月。最早在5月上旬即见有成对活动和雌雄间的追逐,交配多在树冠侧枝上进行,伴随有翅膀扇动和金黄色冠羽耸起现象。雄鸟也不断发出“zi-zi-zi”的叫声。
5月中旬即有个体开始营巢,巢多筑在鱼鳞云杉、红皮云杉和臭冷杉等针 攀爬树木 叶树的侧枝上或细枝丛中,有时甚至筑在距树干2~5米远外的侧枝上,距地高5~22米。巢极隐蔽,常利用松树上悬挂的松萝和茂密的枝叶掩盖。营巢活动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营巢时先将蛛丝和其他巢材放在侧枝上的细枝间,然后卧伏在巢材上用身体反复压挤并用蛛丝等丝状物反复缠沾而成,每个巢营筑时间9~12天。巢呈碗状,结构甚为精致,巢材主要为松萝和苔藓,混杂有少量细草、松针、细枝和树木韧皮纤维,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据6个巢的测量为:外径9~11厘米,内径6~7厘米,高8~9厘米,深6~7厘米。
巢筑好后第二天或间隔1天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卵白玫瑰色、被有细的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大小为12.8~14×10~11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4~16天。雏鸟孵出后的头几天,一般是一亲鸟轮流在巢中暖雏,另一亲鸟外出觅食喂雏,以后则由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通常从日出前开始,到日落后结束,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4~15个小时,平均每5分钟喂食1次,觅食多在巢附近60米范围内的针叶树上。经过雌雄亲鸟16~18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幼鸟离巢后,常跟随亲鸟呈家族群活动和觅食,遇危险时亲鸟首先发出惊叫声,幼鸟立刻分散隐蔽在细枝丛中或松萝中。刚离巢的幼鸟多在林下幼树和灌木枝上活动,有时挤在一起取暖。亲鸟此时也常给幼鸟喂食,大约在离巢一周后,幼鸟才能独立生活和觅食,但仍以家族群形式活动,常一只跟着一只从一颗树飞向另一颗树,休息时或晚间则多栖息在一起。
原生种分布: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 戴菊原生种地理分布(绿) 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尔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黑龙江和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青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也偶见于台湾。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576项 戴菊)
欧洲的种群数量约30000~60000只,其中有约10000~20000繁殖对(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戴菊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虎纹伯劳:全长165毫米左右。雄性成鸟:额基、眼先和宽阔的贯眼纹黑色;前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上体余部包括肩羽及翅上覆羽栗红褐色,杂以黑色波状横斑;飞羽暗褐色,外翻具棕褐色羽缘;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端缘棕白色;下体纯白色,两胁略沾蓝灰色;覆腿羽白杂以黑斑。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主要食物是昆虫,特别是蝗虫、蟋蟀、甲虫、臭虫、蝴蝶和飞蛾,也吃小鸟和蜥蜴。分布于亚洲多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黑额山噪鹛是噪眉科、噪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7-31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尾上尾下覆羽棕红色,…
金额丝雀:为雀科丝雀属的鸟类。体重10-14克,体长109-131毫米。…
藏朱雀:全长约17-18厘米。雄鸟头部深红色具光辉,喉部暗红色具白色点斑;背部灰白色,各羽具玫瑰红…
栗腹歌鸲是鹟科、歌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雄鸟前额和头侧黑色,…
洋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3厘米。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
白眉姬鹟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
金冠树八哥为椋鸟科树八哥属的鸟类。体长约23厘米,闪辉黑色。特征为具翼斑及颏黄色,脸颊裸露皮肤粉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