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大籽蒿

大籽蒿(学名: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是菊科,蒿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可达150厘米,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片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花冠狭圆锥状,花柱线形,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柱与花冠等长。瘦果长圆形。6-10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及俄罗斯等都有。广布于温带或亚热带高山地区。中国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至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省区有分布,山东、江苏等省有栽培;东北、华北、西北省区分布在海拔500-2200米地区,西南省区最高分布到海拔4200米地区,多生于路旁、荒地、河漫滩、草原、森林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

大籽蒿嫩枝及花序较多,牧民打贮的野干草,牲畜从中挑食其花序及枝叶。大籽蒿主要用来调制干草,作牲畜冬季贮备饲料。大籽蒿含挥发油,并含内醋类及薁类物质。民间入药,有消炎、清热、止血之效;高原地区用于治疗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灼伤。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籽蒿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族: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属:

蒿属

亚属:

蒿亚属

组:

莳萝蒿组

种:

大籽蒿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50-150厘米,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厘米,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厘米,宽3-6(-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基部侧裂片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宽1-1.5(-2)毫米,有时小裂片边缘有缺齿,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及苞片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

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6毫米,具短梗,稀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近等长,外层、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层,20-3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叉开,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大籽蒿 大籽蒿植株大小,叶形状,头状花序大小,排列方式等变异大。有的学者曾分为若干变种或变型。据作者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考察并结合标本研究,发现这些变异乃是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体态变异,甚至在同一小区域里也常出现其变异,如在水湿条件好的环境里,其植株高可达1.5米,植株各部分近无毛,叶长可达6-13厘米,宽4-15厘米,其小裂片宽可达3-4毫米,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而在干燥的环境里生长的植株通常矮小,高20-30厘米,植株各部分被毛多,叶小,长4-5厘米,宽3-4厘米,其小裂片亦狭窄,宽仅1-2毫米,头状花序小,在茎上排成狭窄的圆锥花序。这些特征在小区域内随水湿条件呈过度性变化,同样能观察到其特征也有过度性的变化。所以前人建立的变种与变型均应予以归并。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省区生长在海拔500-2200米地带,西南省区最高生长在到海拔4200米地带,多生于路旁、荒地、河漫滩、草原、森林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北部)、日本(北部)、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及俄罗斯等都有。广布于温带或亚热带高山地区。中国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至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省区有分布,山东、江苏等省有栽培。


生长特性

大籽蒿 大籽蒿种子小,千粒重0.15克,在25-30℃温度下,24小时即可发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发芽率随温度升高而增高,发芽速度加快。0-5℃,发芽率为10%,需24天,10-15℃,达83%,需12天,20-25℃,达84%,只需8天。当温度上升至25-30℃时,发芽率则降至49%,35℃,发芽率只27%。在海拔1650米的中国天山北坡种植,4月18日播种,5月14日出苗,6月25日进入分枝期,从播种到出苗需26天,出苗到分枝需42天。分枝期一般有9片真叶,平均每出1片真叶需4-6天。当年一直处于叶簇阶段。一边长出新叶,一边基部老叶片枯死。


繁殖方法

大籽蒿 土地应进行秋翻,整地要细碎平整,翻前最好施腐熟的厩肥。播种时间:最好临冬播种,待第二年雪化后即可萌发。如当年播种,可于化雪前播于雪上,等到雪化后,种子即可随雪水下渗。早春气温较低,蒸发量小,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大籽蒿种子千粒重仅0.15克,只能播于土表,覆土超过1厘米,不易出苗。

播种量:收草用的宜密植,使主茎不致过粗,以利牲畜利用。每亩以7000株计,种子每亩1.5克即可,但因种子小,播于土表,成株率低,实际播量应提高到5克以上。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大籽蒿 田间管理:锄草,苗期长,最怕杂草,要求头年进行秋耕,最好在7-8月翻耕,以消灭杂草,灌水,在年降水388毫米的地区,雨量集中于5-6月,有利于大籽蒿的生长,不灌水即可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当大田栽培,分枝后植株生长快,应进行灌溉。

收割:牧草应在现蕾期进行,过晚植株粗老。如收籽用,当80%种子成熟即可收割,过晚种子易脱落。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饲用:大籽蒿嫩枝及花序较多,花序加嫩枝和种子重量占植株总重的75.8%。青鲜状态下,因有苦味,牲畜不愿食,但打霜死亡以后,直至冬季,不刈割的植株,其花序及嫩枝,牲畜(羊、牛)能全部吃掉。牧民打贮的野干草,牲畜从中挑食其花序及枝叶。大籽蒿主要用来调制干草,作牲畜冬季贮备饲料。

药用:含挥发油,并含内醋类及薁类物质。民间入药,有消炎、清热、止血之效;高原地区用于治疗太阳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灼伤。

查看全部

蒿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奇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侧根多数;根状茎稍粗,弯曲,斜向上。茎单生,高可达150厘米,具纵棱,…
  • 沙蒿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木质或半木质,侧根少数;根状茎稍粗,茎单生或少数,高3…
  • 白莲蒿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茎、枝初被微柔毛;叶下面初密被灰白色平贴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园状卵形;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 瘦果窄圆状卵圆形或窄圆锥形;花果期8-10月。白莲蒿别名白蒿、万年珍珠蒿。白莲蒿产于中国山东境内各山地丘陵,现分布中国各地。白莲蒿喜阳、耐干旱,喜凉爽湿润气候,多生长在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白莲蒿主要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白莲蒿在药用价值方面,全草均可入药,味苦、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胁痛.肠痈,小儿惊风,阴虚潮热,外伤出血。白莲蒿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可作牲畜饲料,羊、骆驼喜食,其次是马,牛多不采食。人们在春夏季采幼嫩的茎叶,洗净,用沸水焯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 青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无毛,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叶无毛,叶色为暗绿色或棕绿色,叶柄长,…
  •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
  • 荒野蒿是菊科蒿属小灌木状。主根稍粗大,木质,垂直;根状茎木质,粗大,具多枚营养枝。茎直立,多枚,…
  • 蒌蒿,又称芦蒿、水蒿、柳蒿、泥蒿、水艾等,为菊科蒿属一种多年生或根茎性地生植物。蒌蒿具清香气味,…
  • 艾,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地下根状茎横卧;茎单生或少数,…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