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柴(学名:Karelinia caspia (Pall.) Less.)是菊科、花花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茎粗壮,直立,多分枝,圆柱形,中空,无毛,叶片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有圆形或戟形的小耳,抱茎,全缘,质厚,几肉质,两面被短糙毛,后有时无毛;中脉和侧脉纤细,在下面稍高起。头状花序;苞叶渐小,卵圆形或披针形。总苞卵圆形或短圆柱形,总苞片外层卵圆形,顶端圆形,内层长披针形,顶端稍尖,厚纸质,边缘有较长的缘毛。小花黄色或紫红色;雌花花冠丝状,花柱分枝细长,顶端稍尖;两性花花冠细管状,有卵形被短毛的裂片;花药超出花冠;花柱分枝较短,冠毛白色,有细齿。瘦果圆柱形,基部较狭窄,无毛。7-9月开花;9-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北部、内蒙古西部;在蒙古、苏联的中亚和欧洲东部、伊朗和土耳其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生于戈壁滩地、沙丘、草甸盐碱地和苇地水田旁,常大片群生,极常见。
花花柴具有极好的耐盐和耐早性,是一种改良盐碱土的有用植物,也是营养价值和产草量都较高的野生饲草。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时达150厘米。茎粗壮,直立,多分枝,基部径8-10毫米,圆柱形,中空,幼枝有沟或多角形,被密糙毛或柔毛,老枝除有疣状突起外,几无毛,节间长1-5厘米。叶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6.5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钝或圆形,基部等宽或稍狭,有圆形或戟形的小耳,抱茎,全缘,有时具稀疏而不规则的短齿,质厚,几肉质,两面被短糙毛,后有时无毛;中脉和侧脉纤细,在下面稍高起。
头状花序长约13-15毫米,约3-7个生于枝端;花序梗长5-25毫米;苞叶渐小,卵圆形或披针形。总苞卵圆形或短圆柱形,长10-13毫米;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圆形,顶端圆形,较内层短3-4倍,内层长披针形,顶端稍尖,厚纸质,外面被短毡状毛,边缘有较长的缘毛。小花黄色或紫红色;雌花花冠丝状,长7-9毫米;花柱分枝细长,顶端稍尖;两性花花冠细管状,长9-10毫米,上部约四分之一稍宽大,有卵形被短毛的裂片;花药超出花冠;花柱分枝较短,顶端尖。冠毛白色,长7-9毫米;雌花冠毛有纤细的微糙毛;雄花冠毛顶端较粗厚,有细齿。瘦果长约1.5毫米,圆柱形,基部较狭窄,有4-5纵棱,无毛。
分布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和北部、内蒙古西部;在蒙古、苏联的中亚和欧洲东部、伊朗和土耳其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生于戈壁滩地、沙丘、草甸盐碱地和苇地水田旁,常大片群生,极常见。 花花柴
花花柴为喜温植物。4月25日至5月5日返青,5月10至20日分枝,6月20日至7月9日现蕾,7月5日至8月3日开花,7月25日至8月15日结实,8月25日至9月20日种子成熟,9月5日至10月30日枯黄。
花花柴以种子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种子发芽率不太高(50-74%),但数量多,一株花花柴年产种子3000-5000粒,多者还可达万粒以上。种子一端具多根较长的绒毛,可随风飘移传播,遇到适宜条件可发芽长成幼苗。种子发芽温度为10℃以上,适宜温度为15-25℃。要求有较好的表土湿度。所以,种子最适于在春天有积水的低地发芽生长。幼苗根系生长迅速,苗高5厘米,3-5片叶时,主根已长达20多厘米。花花柴还可无性繁殖。截取地下根茎扦插或用犁、耙切碎地下根茎,在良好的湿度下每段根茎都可长成新的植株。
产草量:花花柴产草量以花期最高,生长较好时亩产鲜草可达1532.2千克或干草422.9千克,若能稍加人工管理,产量还能大幅度提高。花花柴再生力强,刈后萌发的植株和枝条比原来的多,草质鲜嫩,枯黄期可以推迟。花花柴营养期叶量可达58.5%,开花期降为50.4%。花花柴干草率较低,营养期约5千克鲜草晒1千克干草,开花期约3.5千克晒1千克。
营养成分:在荒漠野生饲草中,花花柴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是较高的。粗蛋白质含量:营养期11.87%,花蕾期8.48-9.7%,成熟期8.88%,此外,含有磷、钙、铁等多种矿质成分和17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都较高。
改良土壤:第一、能降低地下水位。经耗水量试验,当地下水位为1-1.5米时,花花柴日平均耗水系数为4.17毫米(高于一般大田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约500立方米/亩。除去能利用的降水量70立方米/亩,尚需消耗地下水400余立方米/亩,可降低地下水位1米左右。第二、能加速土壤脱盐。在人工刈草的情况下,每年可从土壤带走盐分100-250千克/亩。花花柴根粗大,土壤经穿插后通透性得到改善,淋盐效果提高。还能覆盖地面,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从而降低土壤返盐率。第三、能降低排水设施造价。花花柴能就地利用矿化地下水和灌区排出的咸水,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咸水资源,变害为利,又降低了排水定额和缩短排水的输送距离,因而可使工程造价降低。
柔毛艾纳香 DC.)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尼泊尔、锡金、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台湾岛、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常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
金光菊为菊科金光菊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200厘米,茎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毛或被疏短毛,…
蒲公英,为菊科蒲公英属下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蒙古蒲公英、黄花地丁、婆婆丁、灯笼草等。根圆柱状,…
川西小黄菊是一种桔梗目、菊科、匹菊属植物,多年生草本,…
猪毛蒿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枝幼被灰白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近圆形或长卵形;头状花序近球形,稀卵圆形;瘦果倒卵圆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猪毛蒿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台湾、湖北、广西、云南等地,日本、朝鲜、蒙古、苏联、欧洲等国家亦有分布。生于山坡、林缘、草原、黄土高原或荒漠边缘,耐干旱和瘠薄。猪毛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繁殖方法一般为种子繁殖。猪毛蒿基生叶、幼苗及幼叶等均可入药。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温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症。采嫩茎叶或嫩苗洗净,经焯水,换清水漂洗后可炒食或凉拌。还可用于提取芳香油和饲用。
菊科蒿属,叶片具有黄色斑点,散发芳香气味。株形良好,株高可达40cm,叶片羽状深裂,叶色黄绿相间,…
野莴苣是菊科,莴苣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80厘米。茎单生,直立,无毛或有时有白色茎刺,…
朝鲜蒲公英为菊科蒲公英属的植物。分布在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吉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