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绒草(学名:Dipsacus fullonum Linn.)是川续断科,川续断属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米;茎中空粗壮、直立,基生叶具柄,成镶嵌状,叶片长倒卵形,叶基抱茎,合生呈杯状,叶片为长披针形,叶背主脉具刺。头状花序长椭圆形,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苞片长卵形,边缘具纤毛,花紫色或白色,花萼盘状,裂片不相等;雄蕊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包于囊状小总苞内,瘦果椭圆形,褐色。6-7月开花,8-9月结果。
原产欧洲。中国南京中山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均有过栽培。生于河流谷地、丛林下和荒地。
该种虽叫起绒草,但实际不能起绒,因为本种头状花序的苞片顶端具伸长的喙尖,故不能用于毛纺工业。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起绒草 二年生草本,高0.5-2米;茎直立,中空,粗壮,具5-7棱,棱上具刺。
基生叶具柄,成镶嵌状,叶片长倒卵形,长18-35厘米,叶背面脉上具刺;茎生叶对生,叶基抱茎,合生呈杯状,叶片为长披针形,不裂或有波状锯齿,叶背主脉具刺。头状花序长椭圆形,长5-7厘米,直径3.5-4厘米,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具疏刺,弓形;小苞片长卵形,边缘具纤毛,开花期长8-11毫米,顶端具直伸的喙尖,喙尖两侧具疏短刺,小苞片比花长;花紫色或白色,花萼盘状,顶端4裂,被短毛;花冠管长6-10毫米,基部细管长3-5毫米,顶端4裂,裂片不相等;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上;柱头侧生,子房下位,包于囊状小总苞内,小总苞具4棱,长约5毫米,向上渐窄。
瘦果椭圆形,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于河流谷地、丛林下和荒地。 起绒草不耐阴、不耐旱、怕高温、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土质深厚、排水性好的微酸或微碱性土壤。 起绒草
原产于欧洲。中国南京中山植物园和杭州植物园均有过栽培。
起绒草 种子繁殖:播前半个月每亩施优质腐熟人畜粪750-1000千克,过磷酸钙20-25千克,土肥混合均匀,于9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为0.5-0.75千克。播种前,种子需浸种24小时。苗床地应在播前一天浇足底水。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每亩撒1.5-2千克米乐儿颗粒剂,上覆0.5厘米左右细泥,再覆一层稻草,以保持床土湿润。
播种后7天,出苗率达60%左右时,及时揭掉覆盖物,并在齐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长到2-3片真叶时,按4厘米株距进行间苗,以培育壮苗。
起绒草 整地施肥:在前期机耕的基础上,筑成畦宽1.2-1.5米,并在畦的中间开沟,每亩施优质有机肥1500千克,蔬菜专用复合肥50千克及过磷酸钙25千克。
移栽:拉毛草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移栽时做到带肥、带药、带土,密度3500株/亩,株距0.3-0.4米。移栽结束后浇足活棵水。
大田管理:移栽后大田管理可分为年前、年后两个阶段。
⑴1年前。以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主。具体应做好施肥及土壤冬翻工作。施肥坚持控氮、增磷、钾,普施有机肥。肥料运筹:活棵返青期(移栽后7-10天)及12月上中旬每亩分别施l000-1500千克薄粪水。腊肥:优质腐熟有机肥1500千克、过磷酸钙15-20千克。并于越冬前做好土壤冬翻工作,冬翻深度为0.1-0.15米,以利于来年筑垄。
⑵2年后。培管目标:每棵保留4-6只拉毛果,培管阻整枝、打顶、培垄及病虫害防治为主。具体措施:①整枝打顶。当主株长到0.5米时,及时打顶,保留4-6枝均匀分布于主株四周的侧枝,及时消除多余的侧枝。②培垄。进入梅雨及台风多发季节,应及时做好筑垄工作,垄高0.2米、垄宽0.3米。同时雨后及时清除茎叶基部合生处的积水,以提高拉毛草抗倒伏能力,以免影响拉毛果质量。
起绒草 拉毛草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在做好选用无病株留种、实行轮作、及时疏枝疏叶、合理密植、开通田间排水沟等农业防治的同时,在药剂防治上用75%百菌清500倍、64%杀毒矾500倍、58%甲霜灵、锰锌500倍、病毒A、病毒K等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交替防治。
拉毛草果是毛纺织工业上一种很好的起绒材料。可利用它有规则而富有弹性的钩刺状的总苞片面前毛毯、大衣呢、羊毛衫和高级毛织品拉绒,拉出的容貌完整无损,均匀柔软,色泽好,质量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