栌菊木(学名:Nouelia insignis Franch.)是菊科,栌菊木属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枝粗壮,常扭转,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近椭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薄被灰白色绒毛;网脉极明显;叶柄被绒毛。头状花序直立,单生,无梗,总苞钟形,基部圆,总苞片背面被黄褐色绒毛,外层短,卵状三角形,花托凹陷,花全部两性,白色;缘花花冠二唇形,外唇舌状,舌片开展,长圆形,花冠管与舌片近等长;裂片短于花冠管,花柱分枝扁,顶端圆。瘦果圆柱形,3-4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四川西部。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区灌丛中。
栌菊木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枝粗壮,常扭转,幼时有条纹,上部厚被绒毛。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近椭圆形,长8-19厘米,宽3.5-8厘米,顶端短尖或钝而中脉延伸成一短硬尖头,基部钝、圆,边全缘或有疏离的胼胝体状小齿,上面无毛,下面薄被灰白色绒毛;中脉在上平坦,在下面极凸起高达2毫米,侧脉7-8对,弧形上升,离缘弯拱连接,网脉极明显;叶柄长2-3厘米,被绒毛。
头状花序直立,单生,无梗,舌片展开时直径可达5厘;总苞钟形,基部圆,直径20-25毫米;总苞片约7层,背面被黄褐色绒毛,外层短,卵状三角形,长和宽近相等约4-5毫米,顶端短尖,中层长圆形,长约15毫米,宽4-5毫米,顶端略尖,最内层狭,披针形或线形,长20-25毫米,宽1-2毫米,顶端渐尖;花托凹陷,直径5-8毫米,无毛,窝孔周围有网纹状凸起。花全部两性,白色;缘花花冠二唇形,外唇舌状,舌片开展,长圆形,长约15毫米,顶端具3齿或3裂,内唇2裂线形,外卷,花冠管与舌片近等长;盘花花冠管状或不明显二唇形,檐部5裂,裂片短于花冠管,长约8毫米,外卷;花药尾部长约2毫米,内侧被毛;花柱分枝扁,顶端圆。瘦果圆柱形,长12-14毫米,有纵棱,被倒伏的绢毛。冠毛1层,微白色或黄白色,刚毛状,长约15毫米。花期3-4月。
栌菊木 生长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区灌丛中。 喜干热河谷气候环境。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多生于金沙河谷沿岸及沟谷山坡的杂灌木林中。常与云南泡花树 Meliosma yunnanensis Franch.形成小片群落,或生于云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与栎类Quercus Spp.混交林内或云南松林林缘。栌菊木是喜光的阳性树种,在向阳、湿润的岩石隙缝及悬岩峭壁处生长较好,在空气湿润的2300--2800米高海拔处生长良好,在海拔较低处则生长较差,有时成丛或匍匐状生长。
分布于云南(江川、元谋、大姚、宾川、鹤庆、永胜、丽江、中甸)和四川西部(木里、九龙)。 栌菊木
栌菊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由于形态特殊,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 栌菊木
栌菊木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 (VU)。
保护措施:在栌菊木分布集中的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严禁砍伐,促进天然更新,逐步扩大其分布范围。建议产区有关部门进行人工育苗栽植,使这种稀有的植物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繁殖。
物种现状:稀有种。栌菊木属于典型北温带菊科中较原始的单种属,为中国特有。在西南部分地区,呈零星散生或小块状群落。由于经济价值不大,不被重视,常当作薪柴大量砍伐,或任其自生自灭,致使这种资源日益减少。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可能陷入濒危状态。甚至有绝灭的危险。
金盏花,别名金盏菊、盏盏菊等,为菊科金盏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基生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匙形,…
雏菊,菊科雏菊属的多年生或一年生葶状草本植物。其株高约10厘米,叶子呈匙形,顶端是圆的,…
菊薯 H. Rob.)是菊科、包果菊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3米;下茎为块状,纺锤状,…
泥胡菜是菊科泥胡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见别名为猪兜菜、艾草。泥胡菜高30-100cm。茎单生,…
黄秋英是菊科秋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枝叶为对生的二回羽状复叶,裂片呈披针形;花为舌状花,…
紫苞雪莲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生于山坡草地、山地草甸、林缘、盐沼泽,…
苍耳子,中药名。别名:虱马头、苍耳子、老苍子、道人头、刺八裸、苍浪子、绵苍浪子、羌子裸子、青棘子、…
五色菊,株高20~45厘米,花径4厘米,花色丰富,适生于干燥向阳环境。原产于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