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鱼为鲈形目石首鱼科,体色银灰。多产东海舟山洋面。鮸鱼一般每尾重2~3斤,最大有百余斤。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水域。
基本信息
鮸鱼体延长而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一般体长45~55厘米、体重 500~1000克,大的个体可达10多千克、口大而微斜、体被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头部被圆鳞、颌孔4个,中央颌孔及内侧颌孔呈四方形排列,无颌须。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呈犬牙状,内面小牙成带状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体呈蓝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背鳍2个连在一起,中间有一深缺刻。鳍棘上缘为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臀鳍具2棘;尾鳍呈楔形,尾鳍的基部为黄色,其边缘颜色稍浅。
鮸鱼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15~70 m,底质为泥或泥沙处。白天下沉,夜间上浮,喜欢小股分散活动,不集成大群。鮸鱼为小区域性洄游鱼类,产卵季节鱼群相对集中。
鮸鱼的生殖期,在朝鲜沿岸为9~10月,在长江口外海为7 、8月,在舟山群岛附近为5 、6月。体长一般不超过1m,体重多在5 kg以内。鮸鱼的生长比小黄鱼、白姑鱼迅速。渔获物的一般长度为450~550 mm,体重为1500~2500 g。
鮸鱼属于捕食性鱼类,摄食小型鱼类、关足类和十足类如黄鲫、青鳞鱼、小黄鱼和鳍鱼等,以及对虾、中国毛虾和鼓虾等虾类。
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主要产卵区在舟山北部岛屿。 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鮸鱼在中医学上具有食补的温和疗效。吃鮸鱼能补血,如果身体有轻微发炎现象,吃鮸鱼也可以缓解消炎。一般来说,吃鮸鱼还能润肺健脾、强健身体。
鮸鱼的头部有巨大的耳石,这个部分可以作为中药,具有清热解瘀、利尿的功能,煮成汁服用,还可以解各种毒性。其鱼鳔可做药用。
褐点石斑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亚、…
眼斑双锯鱼,背鳍硬棘被橘黄色斑块分割为5-6枚,第4枚最长,约为头长的2.1-2.9倍。胸鳍、臀鳍…
马夫鱼。成鱼体甚侧扁,背缘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背鳍鳍棘11根,第四鳍棘延长呈鞭状,鳍膜亦随之延长…
大眼鲷是鲈形目大眼鲷科鱼类,又称大目、大目莲。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口大,口裂倾斜或近垂直状;眼更大,…
眼点丽鱼又称皇冠三间、孔雀鲈,为鲈形目,慈鲷科,丽鱼属一种淡水鱼类。…
金线鱼,俗名金线鲢、黄线、红三、红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金线鱼科的其中一个种。
斑点鸡笼鲳,Drepane punctata ,帘鲷科鸡笼鲳属的一种鱼类。体侧扁而高,…
黑鲷是鲈形目鲷科棘鲷属的一种硬骨鱼,俗称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和铜盆鱼等。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钝尖。口小,上、下颌等长;体被中等大的弱栉鳞,体侧通常有5~7条黑色条纹。背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体背部为灰黑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数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横带,腹部银白。黑鲷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沿岸、港湾及河口,属内湾性鱼类,在中国,以黄海、渤海数量较多。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清水中,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黑鲷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海区,以软体动物的蛤类、小鱼虾类为主食,有时也吃海藻,人工养殖可采用低值鱼虾贝类或配合饵料投喂。黑鲷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雌雄同体,雄性先熟,怀卵量达200万~300万粒以上。黑鲷是名贵海产鱼之一,全体药食兼用。具有健脾利水、补气活血的功效;用于脾虚水肿、小儿脾胃不